搜索

关于重阳节的得名 重阳节的兴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8:5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5:40

  导读:重阳节是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现今也叫做老人节,多了敬老爱老等习俗。重阳节从古时候开始就有很多别名,可以说是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那么关于重阳节的得名你知道多少呢?重阳节的兴起是缘何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关于重阳节的得名

  关于重阳节的得名,曹丕早就做过说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为阳数,日月数皆为九,故称重阳。但重阳之日为什么会成为节日呢?古代将从事占星、相面、堪舆、占候等活动以预测吉凶祸福的人通称为术数家。术数家以4617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元。他们认为一元当中每隔若干年就会出现一个灾年,一元有57个灾年,他们给这些灾年取了“阳九”“阴九”“阳七”“阴七”等名目,都是阳数。《汉书·律历志上》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三国时期的学者如淳说:“正以九七五三为灾者,从天奇数也。”意思是说,九、七、五、三之所以是灾厄之数是因为奇数为阳,这类灾害是由上天造成的,天为阳,故天灾降于奇数之时。

  这种阳九为灾数的观念在汉以来的文献中多有反映。《汉书·食货志上》中记载:王莽末年连年发生灾荒,百姓饥寒交迫,甚至出现了吃人的现象。王莽便向大臣们说:“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宄,百姓流离,予甚悼之。”把灾厄归于阳九。曹植《汉二祖优劣论》中也有“值阳九无妄之世”的说法。南朝宋代谢灵运《顺东西门行》诗:

  闵九九,伤牛山,宿心载违徒昔言。

  “闵九九”是说为重九灾厄而悲伤,重九就是重阳。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近者数钟九厄,王室中微。

  这是说近年来多次遭受阳九之厄,王室中衰了。从这些记述中不难看出,自西汉末期之后,阳九为灾日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是重阳节兴起并流行的群众基础。一九谓之凶,重九则是凶上加凶,自然要加以避忌,于是便有了重阳节。

  另外,民间传说还喜欢把凡人得道升仙的日子说成是九月九日。如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记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在东汉永寿二年(156)九月九日“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白日,时年一百二十三岁”。《太平广记》中说跟张天师一起的是孙夫人。这本来就是编造的故事,我们姑妄听之即可,无须较真。唐李冲昭《南岳小录》中说有个叫徐灵期的真人在宋元徽二年(474)九月九日了,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药市》中提到唐代的王昌遇在大中十三年九月九日得道。清代觉罗石麟等撰《山西通志》记载:元代的张可昙从小喜欢道术。至元六年(1340)的重阳节,他向人们宣告:“明年此日我乃与汝等别矣。”到了第二年的九月九日,他果然驾鹤西去了。黄帝被道教奉为始祖,相传他也是九月九日乘龙的。这种九月九日的说法跟阳九为灾厄之数的观念有内在联系。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既然到了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阳九的转化意味着现有生命的毁灭,所以要到高山上寻求庇护。但对于仙人来说,阳九正好是脱胎换骨的契机。因为按照神仙说教,仙人是长生不死的,因此只好把阳九带来的毁灭解释成驾鹤,以维护“长生不死”这一神仙信仰的内核。这就是仙话中喜欢把仙人的定在九月九日的原因。

  由此看来,重阳节源于避邪是最有说服力的起源学说。不过求寿说也并非全无是处。事实上避邪消灾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避免或消除对个体生命的侵害,保持个体生命的健存,而个体生命的健存就是长寿,所以“求寿说”与“避邪说”本质上是相通的。正因如此,《梦粱录》中同时用“避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来消阳九之厄,二者并行不悖。不过从源流关系上来看,求寿是从避邪的动机中派生出来的,是避邪的副产品,不能视为重阳节的原始动因。

  至于尝新或收说则很难解释重阳节的种种习俗,应该是后来延伸的节日事象,而非起因。节日总是少不了大快朵颐的美食,而重阳节正值丰收之时,所以也融入了尝新及收的内容。大火星祭仪说跟重阳节的产生时间龃龉不合。对大火星的祭祀流行于春秋以前,战国以后便逐渐消亡了,而重阳节产生于东汉时期,一个早已消亡的事象不可能成为数百年后才出现的事物的起因。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得名,重阳节的兴起”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