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硬膜外血肿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3:04

诊断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时,需在颞叶钩回疝征象出现前进行早期诊断,而非等待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临床观察在诊断中至关重要。着力部位可能除了头皮挫伤外,还可能出现头皮局部肿胀,出血通过骨折线到达骨膜下或穿过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形成帽状筋膜下血肿,提示颅内血肿的存在。若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或出现新体征,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CT表现显示,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特征是在颅骨内板下方形成双凸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值在40HU-100HU之间。有时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区,可能是新鲜出血与凝血块混合的结果。少数血肿可能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能通过骨折缝隙渗入颅外软组织。骨窗位常能显示骨折。血肿表现出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源性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较晚,CT扫描时可能显示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而慢性硬膜外血肿可能在受伤时无症状,但以后发生,通过增强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MRI表现方面,血肿多位于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常伴有局部骨折、头皮血肿。血肿形态与CT相似,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清晰,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信号强度的改变与血肿的期龄相关。急性期在T1加权像中,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似。在T2加权像中,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在亚急性和慢性期,T1和T2加权像中均呈高信号。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脑回移位征,提示脑外占位病变。



鉴别诊断时,需与其他疾病区分。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病因相似,但CT表现为范围较宽的新月形高密度影,且通常跨越颅缝。大脑半球占位病变,如脑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可能与慢性硬膜外血肿混淆,但主要区别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确诊通常需要CT、MRI或脑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血肿也是颅内占位的常见原因,常见症状包括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血肿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外伤性血肿可能伴有硬膜外出血,自发性血肿常由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引起。


扩展资料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