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就好。 要普通点, 我高一, 不要写太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0:4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2:43
这部电影流溢出太多。然而我想,它最主要的意思还是表达出在逆境中,在压制下,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希望。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观众都能一眼看出并且领悟的,因而在此我想从多角度、从细微之处来感悟本片其他的含义。
很喜欢安迪,至少在这部电影中他接近完美。他能在得知自己深爱的妻子成为别人的的情况下保持理性,战胜自己谋杀的念头,“冲动是魔鬼”不适合他;他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洁身自好,正如瑞德评价他的“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像一个普通人,他像是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与世无争”,“近墨者黑”不适合他;他从不轻易说话,在进入肖申克监狱一个月之后因有需他才开口,“智者寡言”适合他;他对别人没有敌意,但一旦别人触及他的底线,他也不甘示弱,比如对变态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适合他;他作为一位出色的银行家,对财务制度了解渗透,并且有超强的记忆力,受到监狱长的赏识和利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适合他;他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他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犯人朋友;他在播放意大利女歌手的音乐时,监狱长越是反对,他将声音调的越大,他知道“即使在监狱里,一个人的心也不能感到空虚”;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为了获得资金完善监狱的图书馆,他每星期写一封信给州议会,坚持了六年为肖申克挣得每月200元的资助,之后每两个星期一封信又挣得每月500元的资助;他乐于助人,帮助有上进心的犯人朋友拿到高中文凭,尤其是对汤米的辅导、重视与关心;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面对变态犯一次次的殴打,他从不说,这不是懦弱,但是沉默也终有爆发的时候;他重视友情,对朋友的关怀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当瑞德在坐牢30年后依然未被假释时,他送给瑞德喜欢的口琴来安慰他;他无时不在为明天积蓄力量,想尽办法弄到小槌和丽塔的图片,安排好了一切,只为追求自由;他面对突然来检查并拿着藏着小槌圣经的监狱长,从容应对,随机应变,对答如流;他无论在多么坏的情况下都能怀揣梦想,他渴望去太平洋一个叫芝华塔尼欧的地方,希望虽然渺茫,但他相信,当然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希望是件好事``````他用了19年的时间赎罪忏悔,等待自由,等待重生的一刻。
引用瑞德的话来描述肖申克“这座围墙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适应它;最后,你依赖它”,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布鲁斯完全被制度化,上厕所都有特定的时间,像瑞德形容的那样“没经过批准,一滴都不敢漏”。难怪听到被假释的消息,布鲁斯竟然要杀人,与其说他舍不得离开监狱,不如说他不敢踏进外面陌生的世界,他茫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适应如何生存如何与人相处;难怪到了外面并有了安排好的工作的布鲁斯和瑞德恨不得拿杀人,好让别人将他重新送回肖申克,因为在他们,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却是家,是自由的天地``````然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有一些人至始至终洁身自好,坚持自己,比如安迪,在肖申克书写自己的传奇。
写到这我想我不知道怎么收尾,《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了很多,但也没能救赎很多。救赎年轻汤姆的毛躁、布鲁克斯的悲哀、诺顿被污染的心……那片天空,似乎始终是阴沉的。
但就算这样也不会消极,我们的主角们在阳光海滩上拥抱,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继续,我依然快乐。
揪出那些没被救赎的悲哀,为了救赎我们目睹的悲哀的记忆。揪出那些没被救赎的悲哀,为了给幸福与欢乐留下纯净的空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2:36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期待,但每个人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习惯。当习惯了,究竟是改变还是不改变?
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19年后终于逃离了“肖申克监狱”,也逃离了这个有形建筑中的“无形”——《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从1994年流传至今的影片,依然让人回味。
影片并没有告诉人们答案,但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不能说哪种就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
习惯这个东西,对于已经习惯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尚存一丝改变信念的人来说,似乎有些“可怕”。因为这个时候,要面对的“敌人”就是自己。外界的压力是强加的,可以接受或者不接受,但是习惯,却已渗透到自己身体甚至骨子里。如果要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对于芸芸众生,这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
习惯意味着熟悉、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也意味着重复、意味着枯燥、意味着缺乏创新、意味着缺少激情……习惯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在于人们的需求。对于需要安全的人来说,习惯就是“天使”;对于需要激情的人来说,习惯就是“魔鬼”。而天使与魔鬼,往往只存在于一念之间。
《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
当然,如果安迪逃跑失败,一切又会像从前一样,等待他的或许是更为残酷的惩罚。但是,如果没有尝试,又有谁会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呢?
因此,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习惯”。或许正如影片台词所说的:“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2:40
《肖申克的救赎》值得看两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电影如同时装,赶一个时髦,过上一把瘾,就永远过去了。但是确实有些电影是可以沉下来的,它将在这个世界永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给我们感官上的快感,让我们暂时降低智商,如孩童般地快乐;有些电影,给我们人世间没有的奇景,满足我们白日间想入非非的幻想;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它是一部感动我们心灵的电影。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 "鲨堡监狱"。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
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
管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是这些,却又不仅是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如果要全讲述出来,就要把电影整个重讲一遍。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
但是——这真是好莱坞式的——电影竟然不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的悲剧结局。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知道这情景是梦,好莱坞制造的梦,但我们仍然感激这梦,因为它实在是太美好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虽然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阳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2:40
建议你去豆瓣上看一下,那上面的影评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