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挤出效应效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9:2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1:16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财政是主导,企业与居民的大部分储蓄会被收入囊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将纯收入上缴财政,剩余产品价值也通过价格机制集中于。通过组织职能而非企业经营参与企业的再生产,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银行仅作为补充资金的工具。因此,在计划经济下,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是常态。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1980年至1997年,GDP增长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18%,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持续下降,1995年曾降至历史最低点。与发达国家和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相对较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提升,1980年仅为54.9%,到1996年已超过93%。这导致宏观税负水平(税收总额占GDP的比例)显著下降,1985年为27.8%,到1995年降至10.07%。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尽管和营业税有所增长,但总体上税收占GDP的比重仍在下降。



国债发行自1981年恢复以来,已成为财政与货币的重要工具。1997年国债余额达到4020亿元,预计“九五”期间国债发行规模至少12000亿元。国债规模随财政赤字和基本建设规模扩大而增加,尤其在1994年后增长显著。国债适度规模难以用静态指标定义,但按1997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来看,我国国债规模尚处于安全范围,仍有扩张空间。然而,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均超过国际安全线,尽管我国财政收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国债依存度指标需要谨慎对待。





扩展资料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