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B项,闲居:独处。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C.弟者,所以事长也
习题
)
D.上老老而民兴孝
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A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焉”:①兼词,于兹;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的样子;②代词,那样。
答案:C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
①形容词词尾,…… “然”:B.弟者,所以事长也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解析:在所给的四句中,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是判断句。
答案:C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先齐其家 齐:整治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
解析:A项,“止”,应为“最高的境界”。
答案:A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者”,①“者……也”,表判断;②句末语气助词。B项,“所”,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A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B
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着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的前一个“明”,“诚于中”的“诚”,“形于外”的“形”;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
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卷卷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
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④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⑤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1入人:与世界人和谐 ○2卷(quan)搼然:勤苦貌 ○3佽(ci):人名 ○4暍(ye)人:中暑的人 ○5龙渊:宝剑名。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解析:C项,荫:把……安置到树荫下。
答案: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虽”,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B项,“故”,①连词,所以;②名词,事情。C项,“与”,①介词,跟,同;②动词,送给。D项,“为”,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答案:A
12.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解析:B项,应是“罢武”。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解析:C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答案:C
14.(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两个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例子。(用原文及自己的话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②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
③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2) ①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②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③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④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⑤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任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屈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
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
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他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