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怀素写字》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唐代书画名家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对激励学生发愤自学,刻苦练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符合了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的具体情况。本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情感发掘因素。一些句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对积攒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习理解文中的字词,关键还在于要激发学生喜爱读书写字的情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读、识字”的能力和理解课文、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文章时代遥远,内容枯燥、陌生,缺乏童话类课文的利空因素情趣不利因素,学生很难通过语言文字领悟教诲到怀素认真写字、好学上进的精神,并受到感染。如何发挥文本的积极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推动情感,消化不利因素呢?
心理学中的“优势”法则认为:主体的需要、兴趣,景象中的某些要素,具有已引起反应的优势,能促使各种反应与它联结,从而达成高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所进行设计,意在突破难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读、识字”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爱情,本设计创设了二处多媒体情景。一是教学课文伊始播放怀素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刻苦练字的动画,意在使学生受感染,受熏陶,从而为学习课文提供情感驱动力;二是在学习“一笔一画照着写”时,播放毛笔书写的特写境头,意在突破难点,同时感受汉字刻写的洒脱、优雅及文字的形神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拉近文本距离,产生积极因素,提高教学实效。 二、联系生活,催化情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因,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性的学习材料。由于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对写字有着新鲜感和内驱力。联系生活,让他们谈谈“你是怎样写字的?”“怎样才能写好字?”“你能像怀素一样写字吗?”能有效地拉近文本距离,激发亲情探究欲望及产生情感共鸣。
三、自主学习,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情感应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侧重于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遵循这一要求,在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读顺。利用小组合作,读懂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心灵,受到感染。 四、积极评价,调节情感。
积极情感的内需,还可能需要外界施加影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持久性差,兴趣容易转移,愈来愈需要教师以评价为“调节器”,不断刺激学生。从夸怀素到夸自己。从怀素写字到我也是“小怀素”等设计,从语言到实物,从师评到自评、互评,的评价手段不断调节着学生的情感,使其始终处于积极的积极学习状态之中。 教学过程:
一、情景合一,优化导入。
1、教师板书“写字”二字并注上拼音。师述:我们学会了汉语拼音,就是本领大,谁来露一手,读一读?(指读) 【激励性的语言,迎合了学生的表现欲】 2、讨论:你平时是怎样认真写字的?
【与学生现实情况相联系,从感性入手,接近文本,消除消极因素】
3、教师范读课文。(多媒体投影:怀素跪于台前,苦练书法。背景显示:日出日落,披星戴月,四季变迁,收于怀素全篇表演。)
【多媒体的运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埋下祸根,力求并使学生深受感染,达到“文未学,情已生”的境界。】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汇报朗读,评出“播音员”(奖品“金话筒”) 3、指读带生字的词语(电脑显示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
【给予充足的时间,运用自读、互读、赛读、议读、评选等手段,既做到“开篇须熟”,又体现“自主、合作”的思想理念。】 三、读懂课文,入境悟情。
1、再读课文,思考: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米芾和刻苦练字的?(圈圈、画画、读读、议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⑴我想夸夸怀素,他_____。
用“好学上进”夸夸自己:我____,是个光茎的孩子。 ⑵交流“怀素认真写字”。(相机板书:看清、记住、一笔一画)
多媒体演示:写“书”的特写境头。
【运用“夸怀素”“夸自己”来突破“好学上进”这个难点,同时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多媒体的演示,意在理解“一笔一画”感受文字的美,书写的美。】
⑶交流“怀素刻苦练字”。(运用“滴水穿石”、“铁棒磨成针”的典故进行教学,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怀素刻苦练字的精神。)
四、回归整体,熟读记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开“故事会”的模式来记诵课文。】
五、巧借课文,指导书写。 1、练读生字并组词。
2、争当“小怀素”,并说说准备怎样编出。(先看清字形,记住笔顺,再用笔照着写。)
3、教学生字,指导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书写姿势。(播放音乐)
【前言从学生写字延伸到课文,结尾从课文延伸到写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意在借助文本及学生学习学习的体验,及时有效
地“致用”,提高写字的效益。同时,巧妙地总结课文,训练语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