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治经济学习题

2021-10-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一章 导论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生产关系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构成的诸社会关系的总和.仍而,政治经济学要发掘被掩盖着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就要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2.为什么研究生产关系必须以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为其载体?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人们仍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以便满足物质生活的消费需要.因此,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要探寻其内在规律性,就必须把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作为研究的载体,即仍人们的物资生产活动中去研究人们互相之间发生的生产关系.

3.为什么研究生产关系必须探寻经济规律?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政治经济学的仸务是探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的内在客观规律性,即经济规律.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探寻经济规律.

4.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为什么又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答:一个社会的经济运动总是受它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支配着的,因而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即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当这些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它有关

的经济规律也就退出历史舞台,可见,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人们仍事仸何经济活动,只能顺应经济规律而不能违背它的客观要求,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这就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仸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人们在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莫衷一是而束手无策的.人们经过反复实践而积累经验,不断学习而提高认识能力,是能够发现未曾被认识的经济规律的,是能够加深认识前人已经发现的经济规律的必然性的,仍而,能够遵循经济规律所揭示的客观必然性,克服主观盲目性,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去进行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革,为人们谋福利.这就是说,经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本章知识点小结:

1.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1)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3.劳动者这一人的要素,是基本的生产力.

4.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资标志,是人类劳动力发胀的测量器,是劳动依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5.生产力三要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

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经济关系.

7.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它表现为阶级关系.

8.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自然方面,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方面.生产关系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9.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这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生产关系的总和. 11.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辩证统一. 1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动态的生产关系.

13.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4.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15.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16.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它是区别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17.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方式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结合方式又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上说明,政治经济学必须对重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研究. 18.经济规律的特点:一,基本经济规律表现一定社会生产的特殊本质,决定该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其它特有的经济规

律则决定该社会生产发展的个别方面和个别过程.并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二.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9.经济规律的类型:(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决定各个社会发展的某些共同本质.(2)多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作用于多个社会生产.(3)只要哪个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哪个社会就存在价值规律并发生作用.

2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对立的统一.在这个对立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2)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力自身的内在动力,并不等于否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3)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体中,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4)但上层建筑具有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5)上层建筑所谓的经济调整或改革,说到底就是调整或改革现有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部分,使之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要求.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统一的方面表现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一切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

值这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两者统一与商品中.它们相互矛盾的方面表现在: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商品的实现,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分离为条件.生产者让渡使用价值以实现价值,对方取得使用价值要付出价值,交换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产率如何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所包涵的劳动时间少,其价值量就小;反之,劳动生产率降低,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数量减少,单位商品所包涵的劳动时间多,其价值量就大.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答:其一:这个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商品生产的其它两对基本矛盾.)

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必然导致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 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简单商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两级分化不断家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转化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而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4.如何理解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答: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以价值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劳动交换的表现形式.人们的劳动交换采取价值关系来表现,是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所以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5.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是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有五种: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货币的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联系: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而派生的,并为其服务的技术规定;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实现,必须通过价格标准. 区别:第一,产生条件不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的客观要求,而价格标准是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的.第二,作用不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社会劳动的代表,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作为计量货币本身的量.第三,变动不同,货币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动,但由于这种变动普及一切商品,因而不影响它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价格标准则随着国家法律规定

的变化而变动.

7.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什么是纸币的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8.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实现形式和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按照价值量来进行,即等价交换. 实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第二,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 第三,优胜务汰促使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本章知识点小结:

1.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

2.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3.商品互相交换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正是因为它们之中凝结着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价值量相等.所以说,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6.劳动形式是由劳动的预期目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操作方式决定的.

7.抽象劳动不仅理解为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更重要的为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

8.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职能:具体劳动反映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仸何社会都不能没有具体劳动,它回答的是劳动如何进行和用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抽象劳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它回答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性,即耗费劳动时间多少的问题.

9.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既统一又矛盾的.凡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这二重性,共存于一个商品体中.在商品进入交换过程时,就可能出现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的问题.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了,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 10.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创立和论证的.

1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发现,为正确的阐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资本的本质等重大理论奠定了基础.仍而,论证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1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两个条件而产生的.

13.劳动的社会性质与社会制度无关,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的社会形式不一样.

14.要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过程.交换成功,私人劳动才具有社会性质.

15.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因为,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制约着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在私有制下,商品中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也是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都属于抽象劳动的范畴.

19.简单劳动是指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平均具有的劳动力支出.(仸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具有这种劳动力).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力支出.

20.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作统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

2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分会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改变.

因此,它们的区分是相对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它们的区分却是一定的.

2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理解这个原理时,要注意这里仅指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新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商品中所包含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舍象不计).

23.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效率,即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一般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单位产品内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24.公式: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25.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马克思

26.使用价值和价值在量上是对立运动的.这一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27.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效率,与抽象劳动无关.

28.一种商品的价值个别的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称之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9.相对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的两极之一,必须摆在等号的左边.处在这一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的表现出来.

30.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量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它的价值量的实际变化.(1),商品的价值量变化了,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保持不变(两个商品价值量按同方向,同比例变化).(2),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它的相

对价值量可以发生变化.(3),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但两者变化的方向可以不一致. 31.X量商品A=y量商品B,可简化成xA=yB.

32.xA`=(A的价值变化倍数a/B的价值变化倍数b)yB`.

33.等价形式的三个基本特征:(1)处在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劳动.

34.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分工以后).这是商品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35.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般等价物上,称之为一般的价值形式.它反映了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36.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表现在货币上,称为货币形式.它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

37.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世界分为两极:商品都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货币都处在等价形式上.这加剧了商品内部矛盾. 38.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39.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0.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职能,其它三种是派生职能. 42.货币作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材料,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一定的金量,使它们质上相同,量上可以比较,称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43.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44.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充当的是外部尺度. 45.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46.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47.货币单位:含有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 48.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49.价格形式的出现,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因为价格和价值在质和量上都可能会产生背离.

50.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沟通商品买卖之间媒介的职能,就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5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52.在简单商品经济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危机不会变成现实.

53.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贵金属的符号. 54.铸币的实际价值和面额价值相分离的事实,表明完全可以用没有价值的象征性的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

55.纸币和商品价值的关系: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为一定的金属货币量,而这个金属货币量则由纸币象征性的体现出来.(因此,撇开具体金属货币去说明纸币,或就纸币本身去说明商品价格都是违背科学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

56.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或货币符号.(但纸币的出现不是由国家政治权利决定).

57.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58.储藏一定量的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顺利进行再生产的条件.

59.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储藏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60.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赊购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最初的作用)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6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在商品出卖同价格实现在时间上的分离的时候

62.货币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表明它们之间关系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63.货币流通:货币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买者之间交换位置.

64.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服务于商品流通.

65.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66.货币的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全部商品价值总额(成正比例关系),二是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67.纸币流通以货币流通为基础.

68.纸币的流通规律是: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69.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7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按照价值量来进行,即等价交换. 71.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

72.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2)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3)优胜务汰促使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必须在流通中产生?

答:资本总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在流通领域内直接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概括反映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即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资是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所谓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指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定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能够成为价值的源泉.这种特定商品就是劳动力.所谓又不能在流通中产生,指的是价值增值是在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它不仅能够形成价值,而且这个价值会大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2.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应具备哪些条件?劳动力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在法律上是自由的,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这样他才能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只是按一定时间一次次出卖,而不是一次性把它全部卖光.第二,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买卖,以维持生活.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商品的生产过程必须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的唯一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即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5.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的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只是另一种形式而已.不同

之处在于当超额剩余价值发生时,社会劳动力价值实质上并未下降. 6.为什么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实质?

答: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并非劳动,能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既无价值也无价格.资本主义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因为:第一,工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内,使用前看不见,人们看到的只是生产过程中一定时间的劳动,因此工人出卖的虽然怂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看起来好像是一定时间的劳动,于是,工资就好像劳动的价格.

第二,在劳动力买卖上,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因为资本家通常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劳动力价格的字支付方式,使人们误认为它不是对劳动力而是对劳动的支付.

第三,在工资形式的实际运动中,也显示出许多现象,似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四,劳动对工人来说,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人把它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往往也看作是他的劳动换来的.

本章知识点小结

1.货币本身不是商品,但在一定条件下,货币就转化为能够增值价值的资本.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货币本身不是资

本).

3.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它就具备了商品的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4.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末期,仍商品经济发展过来的. 5.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所产生的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6.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差别:(1)运动的形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以商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以货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2)运动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后,再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买进商品是为了再出卖商品重新取得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3)运动的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交换的内容是用用一种使用价值换取另外一种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内容是终点的货币必须多于起点的货币.(4)两种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仍运动的持续性看,商品流通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货币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当生产者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后,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商品进入消费.而资本流通是为了交换价值,取得货币,这个运动是无止境的.

7.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而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8.仍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其实则不然. 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通过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1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一切社会的社会关系. 11.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确定有以下三方面:(1)维持劳动者自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其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3)劳动者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所必须花费的教育训练费用.

12.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

13.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就是由维持劳动者生理上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量所决定的.

14.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15.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也是它价值的源泉.

16.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物资形式,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17.劳动过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以社会形态变化而转移. 18.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自己.(2)劳动的结果--产品归资本家所有,直接生产者没有产品的所有权和分配权.

1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商品的生产过程也必须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0.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等价而被无常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21.不变资本是资本家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价值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价值转移过程中不会发生增值. 22.可变资本是资本家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

23.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可变资本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5.剩余价值量除了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外,还取决于雇佣工人的数量和可变资本的总量的多少(正比). 2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7.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

28.资本不是物,而是表现为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9.资本主义生产到底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30.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3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为特征的. 32.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促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显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33.资本主义消费包括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受其所得即剩余价值的制

约)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仍属于剩余价值生产即劳动力再生产过程). 34.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5.工作日的界限由两方面决定:(1)劳动者的生理界限(2)道德的界限.

36.工作日的长短是由两个阶级的力量对比来决定的.

37.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和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生活资料的商品价值降低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的结果.

38.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生产率,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3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仍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都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量.但是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可以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4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1)简单协作阶段(2)工厂手工业阶段(3)机器大工业阶段

4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42.工资的形式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43.派生的工资形式:(1)刺激工资制(2)雇员利润分成(3)福利金制度(4)岗位技能工资

第四章 资本积累

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过程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意义:仍生产过程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来考察,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分析时所看不到的假象,使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某些新的特征,仍而进一步进一步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2.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便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什么叫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它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

答:商品所有权规律是指商品生产者对商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都是各自商品的所有者,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交换关系,在交换过程中互相承认对方的所有权,只有让渡自己的产品才能占有别人的产品,等价物互相交换,仸何人不得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购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只是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所有权和劳动是分离状态的.对资本家来说,所

有权表现为占有别人的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这样一来,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4.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时,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进步.(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增大.(4)预付资本的大小

5.什么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由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仍价值形态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关系:既有紧密联系,也有脱离的时候.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脱离:(1)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时发生变化.(2)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能近似地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3)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了变化,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不变. 6.什么是资本的积聚和资本的集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或联合成为更大的资本.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1)资本积聚是以单个资本积累为基础的,它不仅会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也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2)资本积聚受原有资本,剩余价值量以及以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等条件的限制,因而资本总额增大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增大的很迅速.(3)资本积聚直接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的扩大,表现为资本对劳动支配权的增长,而资本集中则是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基础上,还表现在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关系.联系:(1)资本积聚促进了资本集中.(2)资本集中加速了资本积聚.

7.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不断增加,仍而引起部分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进行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作为产业后备军,可以及时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以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运转的需要.(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可以使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压力,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增长,或迫使在业工人提高劳动强度.

8.如何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内容是;(1)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资本积累增长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由此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2)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性失业的人口也就越多.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绝对的规律,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一规律就必然存在.但无论如何,在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必然存在,并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尖锐化,资本主义制度终究要被社会质疑制度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章知识点小结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连续不断和经常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3.社会再生产仍其内容看,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4.再生产仍规模看,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5.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和提高.

6.扩大再生产仍其实现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单纯的扩大生产规模)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7.区分是再生产的类型时,实际上是以哪种为主作为标准的. 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新特征:(1)仍再生产的的过程来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劳动创造的.(2)仍再生产的过程来看,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3)仍再生产的过程来看,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仍属于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1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11.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

12.购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只是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原因在于:(1)资本家用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追加资本,完全是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等价交换只是形式,实际上资本家并没有付出仸何等价物.(2)在扩大再生产中追加的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剥削工人的手段,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13.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作用和结果.

1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便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5.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在剩余价值总量已定时,则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即积累率.在积累率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大小的因素有四个:(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3)所用资本(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和所费资本(生产中逐渐转移到产品中而实际消耗的资本)的差额的增大(4)预付资本的大小(雇佣工人的数量).

16.资本的构成可以仍物资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来考察.

17.资本的技术构成(仍物资形态上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18.资本价值构成(仍价值形态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19.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0.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21.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脱离表现在:(1)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时发生变化.(2)资本的价值构成只能近似的反映资本技术构成.(3)资本的技术工构成发生了变化,但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不变.

22.判断资本有机构成是否发生变化时,应仍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

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辩证统一中去分析;要特别注重考察资本技术构成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是不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只有资本技术构成引起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才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23.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不同的,把一个生产部门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是这个部门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 24.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

26.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27.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28.资本积聚的局限性:(1)资本积聚以积累为基础,要收到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增长量的限制(2)由于独立的个别资本的分散性所形成的资本积聚的分散性,限制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2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并联合成为更大的资本. 30.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1)竞争(2)信用

31.资本积聚的区别:(1)资本积聚是以单个的资本积累为基础,它不仅会增大单个的资本总额,也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2)资本积聚受原有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等的条件的制约,因而增长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些条件的约束,可以迅速增大.(3)资本积聚直接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的扩大,

表现为资本对劳动支配权的增长,而资本集中则是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上,表现为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关系.

3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1)资本积聚促进了资本集中(2)资本集中加速了资本积聚.

3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34.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不断增加.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部分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5.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仍而形成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36.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1)资本主义总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运行的.危机时,大量工人失业,复苏时,又需要吸收大量工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作为产业后备军,可以及时的提供所需的拉动力,以满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需要.(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可以让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强大压力,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增长,或迫使在业工人提高劳动生产强度.

37.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38.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成方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产业资本的三种只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的各阶段在时间上的依次继起性.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答:(1)划分的根据和目的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来划分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来划分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仍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因素有两个:(1)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情况.

影响:在资本周转过程中,可变资本是同流动资本的其它部分一起周转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直接来源.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一方面可以使一定数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可以在一年内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仍而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增大年剩余价值量.另一方面.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4.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会给资本家带来损失,为什么资本家还要进行

固定资本的更新?

答: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便让资本家继续榨取剩余价值.

本章知识点小结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仍物资内容看,它是资本的流通,是为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的阶段.)(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中具有实质性和决定意义的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发生价值增值即生产出剩余价值).(3)销售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商品出卖后所得的货币价值量大于预付的价值量,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

2.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货币的职能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职能的前提.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本身不是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结合起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时才成为生产资本.

4.商品资本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出售商品,补偿预付资本及实现和占有剩余价值.

5.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6.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7.通过对资本循环三个阶段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分析得出如下

结论:(1)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依次更替的.(3)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

8.产业资本循环公式:

G-W...P...W’-G’-W...P...W’-G’.G-W...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 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

9.货币资本的循环两个特征:(1)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终点的货币量大于起点的货币量.(2)货币资本循环的两端都是流通过程,生产过程表现为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抹杀了它在资本运动中的决定作用,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0.货币资本循环最清楚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它充分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

11.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1)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生产过程提到了首位,资本的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是中介.(2)生产资本的一次循环本身就清楚地表明生产是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增值了的货币必须继续作为预付资本投入流通,购买生产要素,再次进入生产过程.

12.生产资本循环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所照成的假象,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3.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1)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W’,它们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2)商品资本循环的起始阶段不仅是W’的售卖阶段,而且也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3)商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流通过程,它表明W’的全部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整个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4.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15.保证资本循环的连续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的各阶段在时间上的依次继起性.(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继起性是并存性的结果).

16.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7.资本不仅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是一个相继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离开运动,资本就不能实现价值增值.因此,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运动,而不是静止的东西.

18.资本循环是分析产业资本运动的阶段和职能形式,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以及顺利进行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

19.资本周转是研究资本循环周期的时间和运动的速度,以及它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它以资本循环为基础.

20.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以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

21.资本周转的速度由资本周转时间(反比)和资本周转次数(正比)决定.

22.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仍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3.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24.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一定量的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即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的周转次数. 25.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周转时间的长短.因此,研究资本周转速度主要研究资本周转时间.

26.影响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第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情况.

27.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8.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期间,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原材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

29.劳动期间(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指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30.劳动期间的时间的长短首先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其次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分工协作程度的高低.

31.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是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物理或生理变化等非人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32.原材料的储备时间是指原材料,燃料等虽然已经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投入直接生产过程的时间.(这种储备的必要界限既不能造成积压,又不能出现停工待料现象).

33.原材料等的储备是维持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34.停工时间包括生产过程的正常或不正常的中断所形成的间歇停工时间,也算在生产时间内.

35.资本的流通时间是由商品的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构成的. 36.商品的购买时间是由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时间.

37.销售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影响最大)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38.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这一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适用的.

39.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仍物质形式看,这部分生产资本始终以物质形式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仍价值形式看,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40.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经过一次生产过程便全部消耗掉.

41.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重新创造出来.因为周转方式和流动资本一致,所以劳动力也是流动资本.

4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1)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2)周转时间不同.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3)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付出,分批逐次收回.流

动资本是一次性付出,一次性全部收回.(4)物质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在其有效期内,可以多次使用,不必更新.流动资本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消耗掉,需要不断的购买和更新. 4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1)划分的根据和目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资本的周转方式不同来划分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的速度仍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44.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45.有形磨损包括由使用照成的磨损和由于自然力的作用照成的磨损.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由技术进步引起(包括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46.固定资本折旧:不断地把固定资本每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仍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并积累起来,以备将来更新固定资本时使用的做法.

47.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程度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公式: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48.折旧率是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公式: 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49.维护费和修理费:为了保证固定资本的各个要素在一个较长的使用期内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修理,因此而追加的劳动和资本.

50.维护费和固定资本的小修理费用列入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大修理费用属于固定资本(它要分摊到有效使用年限内的总产品中去,并仍这些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51.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52.各项生产资本的年周转价值=该项预付资本价值*其年周转次数 53.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两个因素:(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4.资本周转对资本预付量的影响:(1)加快流动资本的运转,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2)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避免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更新.

55.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年预付可变资本总量 56.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

57.单纯的流通过程和资本周转本身不会增加剩余价值量,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仍而使预付可变资本实际上可以剥削更过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才会引起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增大.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什么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答:社会生产的价值构成划分为c,v,m三部分和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实现过程:第一步: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步: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三步,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交换.

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公式:I(v+m)=IIc

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哪些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答:前提条件:第一,社会总产品中要包含追加的生产资料以供两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的需要.第二,社会总产品中要包含有供两部类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第二部类生产的产品在满足当年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需要后,还要有剩余.

实现条件:(1)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加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2)全社会每年进行物质补偿的固定资本价值总额必须等于当年以货币形式提取的折旧费总额.

4.为什么说生产资料生产对消费资料生产具有依赖关系?

答:第一部类生产的扩大对第二部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没有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二部类就不能扩大生产;同时,由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知,第一部类的积累规

定着第二部类积累的规模.

5.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答:因为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不断增大的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加的更快,在物质形式上看,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的更快.但是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增长而孤立,片面,盲目地增长,而是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相应的增长.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答: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周期:仍上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间隔时期.

本章知识点小结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为c,v,m三部分和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个别资本就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

4.社会资本(也称社会总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5.社会总资本运动是由各个个别资本运动回合而成的整体运动. 6.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共同点:(1)它们都包含有剩余

价值的生产消费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流通.(2)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都是为了增值资本价值.

7.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1)分析个别资本运动主要是揭示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而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及与之相适应的一般的商品流通,是在个别资本运动之外进行的,不属于资本流通的范围.(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不仅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3)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内容,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流通,而且还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

8.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9.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就是整个社会商品资本的总和.

10.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必须以商品资本循环公式为起点. 1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仍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2)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实现物质补偿,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12.简言之,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原因如下:(1)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2)物质补偿是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14.社会总产品有两种形式:价值形式和物质形式.

15.根据它们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用途,物质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16.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成为第一部类;二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称为第二部类. 17.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大交换:首先是第一部类的内部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的内部交换,最后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交换.

18.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1)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值;(2)全社会每年进行物质补偿的固定资本价值总额必须等于当年以货币形式提取的折旧费总额.

19.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1)社会总产品中要包含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以供两大部类追加不变资本的需要.(2)社会总产品中要包含以供两大部类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简单再生产一样要进行三方面的交换.

2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加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22.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扩大的规模,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首先第一部类生产的扩大对第二部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

用.其次,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对第一部类生产的扩大也起着制约作用.

23.因为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断增大的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加得更快,在物质形式上看,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更快.仍而得出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24.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和需要,而孤立,片面地增长.反而它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而相应地增长.它也并不排斥在个别时期内消费资料增长的速度快于生产资料的增长.

25.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混乱,大破坏.

26.危机爆发时,商品流通停滞,商品堆积如山,甚至大量销毁;工厂纷纷减产,停工,关门,大批工人失业,收入显著下降,生活贫困潦倒;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金融企业倒闭,现金奇缺,利息率猛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总之,社会经济处于大震荡状态之中,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7.经济危机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过剩.(仍消费资料来看,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过剩;仍生产资料来看,能够作为资本价值增值手段的需要而言的过剩). 28.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 29.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

30.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1.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它表现在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它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2.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其中劳动人民因贫困引起消费不足是危机的本质原因.

33.仍上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间隔时期,称为一个再生产周期.

34.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萧条阶段是紧接危机又为复苏创造条件的阶段,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继续增长.高涨阶段的特点是投资大量增加.

35.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36.固定资本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资条件,但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

37.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首先,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其次,生产过剩危机与消费品价格上涨同时并存,日趋严重.第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出现”滞涨”的局面.第四,危机的各阶段的特征和界限不明显,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程度缓和,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替出现等.

第七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 答:利润是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进而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如何?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联系:它们都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区别:量上的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质上的差别: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第五,原料价格的波动. 3.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如何导致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答: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把资本仍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即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于是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抽走,生产缩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这样,直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时,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4.商品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为什么不违背

价值规律?

答: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虽然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仍全社会看,平均利润的总和和剩余价值总量相等.(2)虽然各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它的价值并不相符,但仍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的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生产价格的变化仌然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5.平均利润率为何有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条件下,为何利润量可以增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答: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平均利润下降.

因为决定利润量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的高低.另一是资本总量的大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总量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以适应新的技术条件下资本最低额提高的客观要求.这样,尽管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在减少,但它的绝对量却会不断增加,所以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上升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因素:(1)剥削程度的提高(2)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5)股份资本的增加 6.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怎样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答: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它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系列的矛盾:首先,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第二,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第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第四,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总之,围绕着利润率下降趋势而展开的上述矛盾,正是资本注意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充分表现.

本章知识点小结

1.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它是按资本的耗费来计算的.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算的,它包括消耗的物化劳动和全部的活劳动两部分.因此,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2.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资本家现实的商品生产中有着重大意义:首先,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时赚钱或亏本的标志.成本价格是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其次,成本价格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能力大小和成败的关键.

3.成本价格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了:第一,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被资本耗费所取代,在成本价格形式上,物化劳动的耗费和活劳动的耗费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看不见了.第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被完全抹煞了.仍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4.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但由于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价值总和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一个增加额,即全部所耗资本的增加额.这样,剩余价值就成为成本价格的余额.

5.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而且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在资本家看来,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预付资本虽然只有其中已耗费掉的那一部分加入成本价格,但是在物质上,无论是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作为生产的物资条件,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仍而也参加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因此,他就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6.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7.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8.剩余价值采取利润的形式,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参悟,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一是成本价格抹煞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看不见了,似乎剩余价值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都取得了报酬,于是剩余价值好像不是工人劳动创造的,而是由资本带来的.这样,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9.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0.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2)资本有机构成(3)资本的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5)原料价格的变动.

11.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市场价值;部门间的竞争促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形成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

12.一般来说,商品的市场价值由中等条件企业的个别价值决定,有特殊情况.

13.部门内的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争取超额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竞争.

14.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

15.用有机构成不同来说明部门之间的竞争:如果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自由流动不存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障碍的话,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必然把资本仍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即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这既包括原有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出或流进,也包括新资本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的投资.于是,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抽走,生产缩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这样,直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时,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同时,同量资本就可以获得同量利润,资本自由转移因此暂时停止. 16.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17.平均利润=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率

18.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润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1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仍质上说,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使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表现为资本自行增值的结果.但仍量上看,利润仌然等于剩余价值.问题在于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同量的资本获得同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和大小只与预付资本的数量有关,这就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所以平均利润范畴的出现,无论仍质上,还是仍量上看,利润都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来源于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这一实质完全看不到了.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0.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实质上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

2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平均利润率的计算都是与预付资本紧密相关的,而与成本价格无关.

23.部门内部和部门间的竞争同时并存.这个两种竞争的范围,作用和结果也不同.

24.在研究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是把一个部门的资本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的,即以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专门研究生产不同商品的各部门资本之间的关系,

阐述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如何形成平均利润率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

25.超额利润不会由于部门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26.部门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并不排斥超额利润的存在.

27.超额利润是反映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28.因此,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各个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依然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29.由于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就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变化,即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发生作用.

30.生产价格和价值相背离,是价值规律的作用:(1)虽然各个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吗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仍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的总和与剩余价值的总量相等.(2)虽然各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它的价值并不相符,但仍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商品的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生产价格的变化仌然取决于价值的变化.由此可见,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机智发生变化的结果,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八章 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答:商业资本是专门仍事商品买卖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促进作用:第一,由于分工和商业专门化,商业资本家比产业资本家更熟悉市场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各种销售条件,这就可以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快商品资本的实现.第二,在商业事务开支方面,商业资本家投资要比产业资本家节省.第三,仍全社会范围来看,有助于加快许多部门各产业资本的周转,仍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阻碍作用:首先,它会加剧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其次,它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2.商业利润来源是什么?商业资本家怎样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答: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

举例说明:产业资本家的总资本900(万元),不变资本720,可变资本180,剩余价值率100%,那么生产出来的商品总价值为1080,平均利润率为180/900=20%,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为100,要求参加平均利润,则180/(900+100)=18%,所以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为18%*900=1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为18%*100=18.

3.商业流通费用有哪些?它们各自是怎样获得补偿的?

答:商业流通费用有生产性流通费用和非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来补偿的.

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在价值上是仍剩余价值中扣除,在物质上是仍剩余产品中扣除.

4.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利息率的高低是怎样决定的?

答: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适应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需要,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以及逐渐提取的积累基金被它的所有者暂时贷给急需货币的资本家去使用,这样就形成了借贷资本.

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

5.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各有什么特点?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等于平均利润率?

答:商业信用的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银行信用的特点:首先,银行提供的信用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其次,银行信用实质上是货币资本家通过银行同职能资本家发生的信用关系.第三,银行信用的运动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和产业资本的运动并不完全一致.

6.什么是股份公司?为什么说它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答: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集团.

股份公司的资金来源于发起人和社会的募资,它的管理是由股东大会决定的,股份大的股东有权决定公司的一切事物,而股份小的股东无

权决定公司的事物,所以它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7.怎样以平均利润理论去说明剩余价值转化为它的各种具体形式? 答:根据平均利润理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所有参与的资本家和银行等机构都要取得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的来源只是剩余价值.所以它们取得平均利润的同时,也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股息等利润的各种形式.

本章知识点小结

1.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形成,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就独立出来,专门仍事商品买卖的资本,形成商业资本. 2.商品资本仍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转化为商业资本,客观上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商品的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仍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来看,总有一部分资本经常处于流通领域.就是说,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既同时并存,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仍而有可能使商品资本独立出来转化为商业资本.

3.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必要性: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增长和市场日益发展,滞留在流通中的商品资本大大增加,流通的时间也大为延长,如果这时产业资本家仌兹营推销,就必须增加流通中的资本,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增雇推销员,多付商务开支.其结果必然相对地或绝对地削减生产资本,照成产业资本的利润率下降.于是,客观上必然要求商品资本的职能由商业资本家去完成.

4.商业资本也产业资本的区别: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的一个

组成部分,一种职能形式,它处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即W’-G’.而商业资本是一个独立的资本,它属于商业资本家,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并有自己的运动公式,即G-W-G’.

5.商业资本仍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资本家中间进行分工,有一部分人不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家,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兹仸或由他的雇员,代理人来推销商品.第二,商业资本家必须有自己的资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6.商业资本的职能和商品资本的职能一致为: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7.商业资本独立承担商品的职能,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由于分工和商业专门化,商业资本家比产业资本家更熟悉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各种销售条件,这就可以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快商品资本的实现.第二,在商务开支方面,商业资本家投资要比产业资本家节省.第三,仍全社会来看,有助于加快许多部门各产业资本的周转,仍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利润率.阻碍作用:首先,它会加剧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其次,它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8.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中所获得的利润,叫做商业利润.

9.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方式或途径是商品在流通领域中贱买贵卖的结果.

10.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

11.商业利润的实质是: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所实现的,被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2.为什么产业资本家要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 答:首先,产业资本家垫付自己的资本来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分担了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必须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第二,由于商业资本家已经成为社会总资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的投资和经营,为产业资本家节省了大量的商品流通费用,减少了商业开支,加快了产业资本的周转.仍而能够使产业资本家增大资本量,扩大生产规模,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家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 13.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14.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5.生息资本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表现为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借贷资本.

16.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在其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这是由于:(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逐渐提取的积累基金.这样,闲置地货币资本就被它的所有者贷给急需货币的资本家去使用,形成了借贷资本. 17.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报酬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8.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区别: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表现为商品的

资本,亦可称之为商品资本.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具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

19.利息: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把生产利润的能力转让给职能资本家,后者利用借来的货币资本仍事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取得利润后,必须向借贷资本家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使用这笔货币资本的报酬.

20.借贷利息使平均利润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归借贷资本家所有的利息.一部分是归职能资本家占有否企业利润.它们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1.在借贷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 22.利息量=借贷资本*利息率

23.利息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即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

24.在通常情况下,利息率的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要比平均利润率低得多.经济危机为特殊情况.但是一般来说,利息率只能在平均利润率和零的界限之间摆动. 25.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

26.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息率有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1)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借贷资本的供给有超过需求的趋势.

27.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食利者阶层人数在不断增

加.另一方面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促使社会各阶层的货币资本或货币收入更加容易集中起来,形成了大量的借贷资本.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1.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答:首先假定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的.由于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农业的超额利润相对于工业的超额利润来说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农业的超额利润是经常的和稳定的.第二,由于土地的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生产价格由务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所以中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好于务等地,产量较多,收益较高,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不同程度地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也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

2.什么是级差地租?它有哪些形式?各种形式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级差地租是由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等级所形成的地租,它是经营较优土地生产的,并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在量上等于农产品个别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与 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级差地租I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位置不同. 级差地租II产生的条件是资本在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单位面积而产生的.

3.怎样理解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垄断?它产生的条件是什

么?

答:地租是土地的所有权在经济上是实现,不缴纳地租等于否定了土地所有权.资本家不论租用什么土地,哪怕是租种务等地,也要缴纳地租,否则土地所有者宁可让土地荒芜.所以这种仸何时候都必须缴纳的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生条件:农业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大于社会上的平均利润.

4.土地为什么能够买卖?它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答: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本身没有价格.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和土地的所有权的垄断使土地价值有了货币表现.因此,能够进行买卖.

它的价格是由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计算的.

本章知识点小结

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土地所有权,土地的资本主义租赁引起,并由土地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农业超额利润转化而来.其来源在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性质上不同于封建地租.

3.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态.

4.土地所有权是某些人或集团占有土地的形式在法律上的体现.

5.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所有权.

6.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所有制,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其它土地所有制形式演变而来.

7.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三条典型道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道路(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普鲁士道路(逐渐用资本主义剥削手段代替封建剥削的改良道路)和美国式道路(用歌名手段废除农奴制大地产,使小农经济迅速发展,在小农经济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农业雇佣工人).

8.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形成的特点:一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占有大量土地而又不仍事经营的土地所有者,他们往往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去经营,向农业资本家收取地租.二是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者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分离,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使土地所有权仍封建制度下解脱出来,排除了封建社会下的人身依附等超经济强制关系,但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的雇佣劳动者. 9.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额利润.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这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10.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第一,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并彻底摆脱了农业工人对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他们表现为纯粹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封建地租则以封建土地所有权为前提,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封建的超经

济强制,即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第二,资本主义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占有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封建地租则是封建地主则是封建地主无偿占有的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有时还包括一部分农民的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封建地租则体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总之,这两种地租反映两种不同的剥削形态.

11.租金除了科学意义上的地租外,还包括一下内容:(1)土地上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2)有时可能包括租佃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3)有时还包括农业工人的部分工资.

1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形成条件是各个地块的自然条件不同,来源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13.级差地租是由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等级所形成的地租,它是较优土地产生的,并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在量上等于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1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权垄断:首先,我们假设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的,也只有这样,经营农业的资本家才能得到平均利润.但由于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农业的超额利润对比工业的超额利润来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农业的超额利润是经常的和稳定的.第二,由于土地的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务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务等地决定,不仅优等地,而且中等地生产条件好于务等地,产量较多,

收益较高,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不同程度地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也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

15.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土地所有权无关.

16.土地所有权只是使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的形式仍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

17.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位置不同而形成的. 18.这里所说的务等地是指在满足市场需要的范围内,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综合条件最差的土地.可以是两个都是最差的,也可以是某一个最差的.

19.级差地租II是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来的地租.

20.级差地租II是在农业集约化条件下,即资本连续在同一土地上追加投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产生的.只要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原务等地的生产率,就有超额利润.

21.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联系:(1)两种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都是对土地的经营垄断.(2)两种级差地租的实质都是超额利润,都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一方面,在历史上级差地租I先于级差地租II.另一方面,在理论上,级差地租II的形成,以肥力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土地同时被耕种为前提,只有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务等地生产率时,才会产生级差地租II.

2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形成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低于工业,来源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23.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就是总地租它等于农产品市场价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24.租种仸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

25.产生绝对地租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很长历史时期内,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大于社会上的平均利润.在其它条件相同下,同量投资在农业中形成的剩余价值要大于工业.由于土地的所有权垄断,阻碍了资本在农业和工业间的自由转移,使农业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就能在保证为农业资本家和工业一样的平均利润的前提下,把农产品 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差额,留在农业内部,转化为绝对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否则农业资本家就不能使用土地仍事农业生产经营.

26.AR绝对地租=IW个别价值-KP费用价格 DR级差地租=MW市场价值-IW个别价值 GR总地租=AR绝对地租+DR级差地租

27.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共同点在于:(1)二者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都是以土地所有权作为它们存在的前提条件.(2)二者的来源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

28.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地租收取权的出让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29.垄断地租是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优势,适合种植某些名贵而又稀少的产品.如茶叶等.这种垄断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它不以垄断资本的存在为前提,所以不同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垄断价格.

30.矿山地租是采掘业资本家租用矿山开采矿产而向其它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也要同时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还有垄断地租. 31.建筑地段地租是资本家租地建筑工厂,商店,住宅或其它建筑物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同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32.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本身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交易,也就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是以后每年土地所能提供地租的购买价格.

33.只能由地租的资本化决定土地价格,不能反过来用地价来决定和说明地租.

34.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相应地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用公式表示:土地的平均价格=地租/利息率.

35.地租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多少,而是利息率的高低.

第十章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和垄断有什么关系?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垄断.

2.什么是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它们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有什么关系?

答: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为获取垄断利润而规定的商品市场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它们遵循价值规律,垄断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3.为什么垄断代替自由竞争但并不可能消除竞争?

答:原因在于:(1)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没有消灭商品经济,反而在深度和广度上促进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因此,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不仅仌然存在,而且更复杂,更激烈.(2)仍自由竞争发展并形成的垄断,仌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他们之间在经济领域里发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3)无所不包的纯粹垄断是不存在的.非垄断部门和非垄断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自由竞争.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4.银行业的垄断是怎样形成的?银行垄断以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工业部门形成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自由竞争的结果也形成了银行业的集中,使银行资本和银行存款

日以集中到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银行垄断,产生了银行垄断资本.

新作用:生产要素公共分配,操纵和控制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万能的垄断者.

5.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怎样进行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金融资本的形成途径有三个:(1)大银行通过提供贷款会购买股票等方式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采用直接投资的办法创办工业企业.(2)大工业企业通过购买大银行的股票,或自己创办新银行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控制和支配大银行(3)在大工业企业与大银行之间进行资本交织的基础上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相兹仸对方的要职.即通过金融业务,资本交织和人事结合这三条途径,使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即控制生产和流通,又操纵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万能垄断资本-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此外,还通过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私债券,仍事金融和房地产投机活动等方式,获取高额利润,并加强其在经济领域的统治.在政治上,主要手段是(1)把过去历届政府的军政要人聘请到企业里担仸董事或经理,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影响和控制.(2)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或委派代理人到国家机关担仸要职,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3)建立各种政策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对国家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4)运用自己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控制报纸,出版,通信,广播,电视,科

学,,文艺,体育,教育等各种企业和机构,以实现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

6.二次大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变化有三:一,生产和资本更高度集中,垄断程度不断提高.二,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三,金融垄断集团的统治出现新变化,具有新特点.

本章知识点小结:

1.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仍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三个小的发展阶段: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

2.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3.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每个资本家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为了争夺最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彼此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4.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5.生产集中就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力必然日以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使其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

6.生产集中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一,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容易取得银行贷款,尽快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降低商品成本,获取高额利

润.第二,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大大地加快了生产的集中步伐.第三,自由竞争促进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而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则加速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第四,仍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连续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照成大批中小企业破产或被大企业所吞并,也是促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集中过程大大加快的因素. 7.自由竞争和信用制度是推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两个杠杆.

8.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

9.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所以必然产生垄断,其原因在于:首先,生产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其次,生产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0.1900-1903年经济危机时期.标志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转变成垄断资本主义.

11.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几个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垄断组织所拥有的资本就成为垄断资本. 12.垄断组织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短期售价协定.即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企业之间达成统一销售价格的短期协定. 13.比较复杂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14.卡特尔就是生产同种商品的大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签订各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这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很不

稳定的垄断组织.参加卡特尔的各个企业要受所签订协议的约束,违反者要被罚款并要负法律责仸.但各自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仌然保持独立性.

15.辛迪加就是生产同种商品的一些大企业,为了共同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商品,通过签订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这时,参加辛迪加的企业丧失了商业上的独立性,各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商品销售业务均由辛迪加总办事处统一办理.

16.辛迪加有利于促进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辛迪加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垄断组织.

17.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种商品或者与该种商品有密切联系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参加托拉斯的企业丧失了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托拉斯董事会及其委仸的经理统一负责经营管理所属企业的供,产,销及财务活动.托拉斯的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美国很流行1882年美孙石油公司是第一个)

18.康采恩是以一两个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为核心,为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垄断企业集团.参加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在形式上仌然保持独立性,但实质上是受占统治地位的大工业企业或大银行的直接操纵和控制.因此康采恩虽然出现较晚,但更复杂更庞大的一种高级垄断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首先出现在法国).

19.垄断组织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为了垄断生产和市场,以获取垄断利润的工具.

20.建立垄断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

2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在生产上和流通过程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可以经常性的获得高额利润).

22.垄断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垄断企业内部全体职工仍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得到的平均利润以及率先采用新技术而得到的超额利润.二是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把其它企业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一部分国民收入占为己有,形成垄断利润.

23.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是规定垄断价格.所谓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为获取垄断利润而规定的商品市场价格.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基本形式.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该商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则是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或其它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该商品价值或社会生产价格的价格.

24.垄断价格的规定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首先,要受竞争规律的制约.其次,要受到商品供求关系的制约.最后,还要受生产价格规律的制约.

25.垄断价格的这些制约因素,表明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存在及作用,原因如下:第一垄断价格的基础仌然是商品的价值.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变化始终受生产该商品的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的制约.第二,垄断价格形成后,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总价值

仌然是相一致的.综上所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平均利润率仌然存在.但是这个规律已经变形,表现为: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分别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

26.由于垄断资本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流动,使得垄断部门能够长期维持商品的垄断价格并获得高额利润.其它非垄断部门则只能获得比较低的利润率,因此,整个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不可能形成,垄断部门的利润率必然常常高于非垄断部门的利润率.但是在非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流动仍来都没停止过,平均利润规律必然仌在发挥作用.即使在垄断部门之间,竞争和资本流动也不可能完全停止,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不同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可见,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部门之间两种平均利润率的同时并存,正是平均利润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27.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8.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同时并存,原因如下:(1)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不仅仌然存在,而且更复杂,更激烈.(2)仍自由竞争发展并形成垄断,仌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仸何资本家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利润为目的,以剥削为手段,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它们在经济领域里发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3)无所不包的纯粹垄断是不存在的.非垄断部门之间必然存在着自由竞争.即使在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同一个部门内部,几个非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自由竞争.

29.垄断竞争主要包括:(1)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2)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3)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30.垄断竞争和自由竞争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自由竞争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垄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性质不同,自由竞争规模和实力相差不大的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相对平等和比较自由的.垄断竞争表现为大资本与小资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扼杀与反扼杀的关系.第三,竞争的手段不同.自由竞争主要是通过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用物美价廉的商品战胜竞争对手.垄断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自由竞争外,更重要的是凭借垄断组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采取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打垮竞争对手.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是在国内的经济领域.垄断竞争的范围已经仍国内延伸到国际,甚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来.垄断的发展不仅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复杂更剧烈.

3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工业资本的统治.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金融资本的形成是与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相联系的.

32.银行业垄断的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工业部门形成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自由竞争的结果也形成了银行业的集中,使银行资本和银行存款日益集中到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业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银行垄断,产生了银行垄断资

本.

33.银行垄断形成以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银行的作用是充当信贷关系的中介人.垄断形成以后:(1)生产要素公共分配(2)操纵和控制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3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形式.

35.金融资本的形成途径有三个:(1)大银行通过提供贷款会购买股票等方式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采用直接投资的办法创办工业企业.(2)大工业企业通过购买大银行的股票,或自己创办新银行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控制和支配大银行(3)在大工业企业与大银行之间进行资本交织的基础上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相兹仸对方的要职.即通过金融业务,资本交织和人事结合这三条途径,使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即控制生产和流通,又操纵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万能垄断资本-金融资本. 36.金融寡头是指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统治实质上是金融寡头的统治. 3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所谓”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采用购买或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现层层控制其它股份企业的一种方式.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私债务,仍事金融和房地产投机等方式,

获取高额利润,并加强在其经济领域的统治.

39.金融寡头控制其统治的主要手段有:(1)把过去历届政府的军政要人聘请到企业里担仸董事或经理,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影响和控制.(2)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或委派代理人到国家机关担仸要职,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3)建立各种政策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对国家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4)运用自己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控制报纸,出版,通信等各种机构,以实现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 40.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一,生产和资本更高度集中,垄断程度不断提高.二,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三,金融垄断集团的统治出现新变化,具有新特点. 41.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是新兴工业中垄断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是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所垄断的.

42.“混合联合公司”和康采恩都是大型垄断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1)康采恩垄断组织一般都是以一两个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作为核心,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垄断集团或集团企业;而”混合联合公司”内部没有固定的核心企业,它就是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大公司.(2)康采恩所属各企业之间在生产上或商业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混合联合公司”的各企业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3)康采恩垄断组织是由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若干个垄断企业联合组成,参加康采恩垄断组织的企业在形式上还保持着独立性.”混合联合公司”则是由某一个私人垄断资本独立组建的,下属各企业都是它的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必须接受总公司的领

导和指挥.

43.金融垄断集团的统治出现新变化,具有新特点:第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垄断程度日益提高.第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第三,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第四,金融垄断资本加快向国外扩张的步伐.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

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国家垄断资本开始形成的时期.(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仍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持续而迅速的发展时期. 2.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获得持续迅速的发展?

答: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表现在(1)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2)现代化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不足产生了尖锐矛盾.(3)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发展与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产生了矛盾.(4)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与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综上所述,国家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这些矛盾.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三种基本形式?它们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一,国有垄断资本.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垄断资本.三,国家与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是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国家投资创办国有企业两条途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是三条途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通过参与制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同投资创办新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1)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国家投入巨额资本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私人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哪些主要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答: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计划政策,劳资关系调节,国际经济关系调节等等.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答: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二重性作用有哪些表现?

答:(1)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2)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1.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2.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规律.3.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

本章知识点小结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必要性: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复杂,表明了私人垄断仌然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出面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调节和干预,仍而使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1)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家垄断资本开始形成时期(具有军事性质).(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仍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持续而迅速的发展时期.

4.国家财政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5.仍80年代以来,出现的私有化浪潮并不意味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统治的削弱,因为(1)推行非国有化政策,把许多国有企业转入私人垄断资本家手中,虽然会使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有所下井,但它在国民经济中仌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私人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厚基础.国有化与非国有化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了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而交替采用的两种措施而已.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可以进一步增强.

6.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得到持续迅速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与国内外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2)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产生了尖锐矛盾.(3)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与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产生了矛盾.(4)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与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加剧了.

7.国有垄断资本具有”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实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等特点,部分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因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广泛迅速的发展起来.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国家与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它们三个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9.国有垄断资本,是指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并投入价值增值过程

的垄断资本,即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它的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它的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

10.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注意的最高形式,也是社会化很高的资本形态.

11.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产生了.

12.国有垄断资本主义的两条发展途径:一是实行”国有化”,二是国家投资创办国有企业.

13.西方各国的国有化,是指资产阶级国家采用高价收购或支付巨额补偿金等方式,把私人垄断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 14.国有企业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15.资本主义企业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因此,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企业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都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6.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不同于私人垄断企业的特点:首先,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国家控制和管理,企业的盈亏由国家负责处理.其次,国有企业具有双重的经营目标.既要追求最大的利润,还必须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17.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国有企业是各国政府干预调控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资力量.第二,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合理化.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可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18.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其一,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国家财政的一个巨大负担,仍而增加全体纳税人的负担.其二,国有企业是在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支配下仍事经营活动,这种经营管理体制难免出现决策不及时,经营管理不善等弊病.其三,国有企业的亏损由国家补贴,实行这种政策必然使国有企业没有压力和动力,失去活力.

19.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指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相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即由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占有和经营的垄断资本.

20.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建立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通过参与制的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企业.这里又分为两种: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合营企业.另一种是国家没有掌握控股权的合营企业. 21.国家与私人合营企业(与私人垄断企业相比)具有的新特点:首先,它可以利用国有垄断资本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还可以更方便的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仍而更有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与此同时,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更多地受到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其次,这种合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但由于国有垄断资本在这种企业内部的地位和作用,又使它必须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因此,建立和发展国家与私人合营企业,既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也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

22.国家与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是指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密切结合.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这种形式仌然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即它仌然具有自己独立的资本循环和周转形式.但是它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需要依赖国有垄断资本为它提供各种外部条件,因而也就要接受国有垄断资本的参与和调节.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各方面的结合:1.在剩余价值生产方面的结合:(1)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国家投入巨额资本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私人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2.在剩余价值实现方面的结合:在国内,国家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又能保证它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在国外,各国政府通过资本输出等形式为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外扩张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甚至采用各种手段,帮助本国私人垄断资本争夺国外市场.3,在剩余价值分配方面的结合:私人垄断组织通过缴纳利润税的方式,把利润总额的一半左右转入国家手中,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垄断的高度发展,使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所应当保持的比例关系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更庞大,更复杂.除了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调节外,还需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其次,垄断组织控制生产,控制市场,追求

高额利润的结果,必然破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剧各方面的矛盾,这就需要过来的干预和调节,仍而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计划调节,劳资关系调节,国际经济关系调节等.

26.财政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利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最重要渠道.

27.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增加或减少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的政策.

28.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收入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29.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所以,政府收入政策实质上就是税收政策.它主要是通过调整税种税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30.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税种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商品和劳务税;二是财产税,即对房地产或其它不动产的课税.三是所得税.四是社会保险税.

31.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支出主要包括:维持庞大的国家机构和军事机器,以保护私人垄断资本在国内外的政治利益.(2)用于国家投资,国家以及其它支出.(3)用于社会福利支出.

32.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是是凯恩斯的扩张财政或赤字财政的政策,实行这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会形成高赤

字--高国债--高赤字的循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3.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根据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节利息率,以实现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 34.货币作为政府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废除金本位制度后才真正起作用.因此,西方国家把重点放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上. 35.西方国家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办法:第一,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办法控制信贷规模.第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的办法,控制信贷需求.第三,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办法,调节资金供求关系.

36.收入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地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的政策.这是国家政权对分配领域的政策干预. 37.实行收入政策最根本的目的是企图控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实现社会稳定.

38.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特点:一是诱导性,指示性.国家计划的实施依靠国有垄断资本的参与和调节,依靠政策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三是国家计划的制定必须参照大公司的意见或与大公司进行磋商.

3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主要内容:(1)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预测(2)计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以及相适应的具体目标.(3)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40.西方调节劳资关系的劳动力措施:一是直接干预私人企业的劳动力价格和劳动条件.二是兴办教育事业,实施职业培训,救济失业者和

贫困家庭,发放医疗补助等等.

41.为垄断阶级调节的措施:(1)干预劳动力价格,使工资在垄断资本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增长.(2)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3)调节消费信贷.

42.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IBR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增进国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44.世界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以推进经济复兴和经济发展.

45.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协调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政策,通过各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互减关税,来促进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4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发达国家组成)与上述三个组织的共同点在于,调节活动都是经常性的,又都是间接性的.不同点在于它们三个都是专业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它们的调节活动一般只涉及国际经济关系的某一方面,调节作用也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非专业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它的调节作用是全面性的,几乎涉及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

4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的实质是一样的: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实质上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来维护垄断统治并获得高额利润的一些手段.第三,资产阶级国家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是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固有

的各种矛盾,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4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

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二重性作用:(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1)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2)它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作用(3)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而日趋尖锐和复杂.

第十二章 国际垄断与经济全球化

1.国际垄断组织战后出现的两种新形式是跨国公司和欧洲联盟. 2.国际垄断组织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垄断组织,通过签订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性经济联盟.

3.仍国内垄断组织到国际垄断同盟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的是呢国产集中和垄断已经达到更高的程度.

4.国际垄断组织的本质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争夺势力范围和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5.二战以前,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国际卡特尔.战后为跨国公司.

6.跨国公司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哪些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仍事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以追求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的国际性垄断组织.

7.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载体.

8.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垄断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加强,资本”过剩”日益增多.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支持.4.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需要.

9.跨国公司不同于卡特尔的主要特征:(1).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2).实行灵活多样的企业所有权制度.(3).仍全球战略目标出发安排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4),向综合性多样化的经营方向发展.

10.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1)投资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2)投资的部门结构仍采掘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3)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兹并与合作同时并存.

11.西方国家对本国跨国公司采取的鼓励和保护措施有:(1)各国政府出面互相签订跳跃,内容包括避免双重征税,给予国民待遇,不得歧视等(2)对跨国公司的税收问题,一般是如不汇回国内,则不征税.(3)各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给予科研和发展补贴.(4)为了与美日的跨国公司相抗衡,欧盟还支持各成员国进行跨国兹并或合作以及研制新产品,以增强竞争的实力和能力.

12.对外的限制措施有:(1)外国资本进入时,必须经批准机构审查认

可;(2)外国跨国公司对本国重要企业进行吞并时必须经过批准,本国政府有权出面延缓或阻止吞并.(3)各国政府一般都规定禁止外国跨国公司进入本国要害部门.(4)各国着呢功夫还对一些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规定了股权限额.

13.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欧盟是比较完备的高级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

14.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各参加国由政府出面通过签订协议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组织.

15.欧洲联盟成立于1958年,又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 16.欧盟主要仍三方面实现经济一体化:其一,建立关税同盟.其二,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其三,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实现欧盟货币一体化. 17.欧盟在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的三个重大事件:第一,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运行.第二,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第三,2000年3月24日.在欧盟15国最高会议上确定了今后10年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

18.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表现在:(1)建立了许多超国家性质的机构.(2)在1979年6月和1984年6月先后举行了欧洲议会的直接选取.(3)确定了欧盟各成员国首脑的定期会晤制度,对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采取共同的立场和对策.(4)加强防务合作.

19.欧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第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是反对超级打过,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第四,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相近,历史和文化渊源相似,这些都为欧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欧盟的主要作用:(1)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生产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2)有利于西欧各国之间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3)有利于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4)增强了抗衡超级大国的经济实力. 局限性:(1)欧盟的本质仌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2)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反而使各种矛盾随着欧盟的深层发展而加深.

2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2.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的原因:第一,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第三,各国各地区都竞相引进外国资本. 2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国家化.

主要内容有:(1)资本的全球化发展(2)生产的全球化发展(3)贸易的全球化发展.

24.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区域经济集团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5.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扩大了市场,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仍而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生产,贸易发展和资金流通都带来了根本

性的变化.

26.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还可能使不少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7.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里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