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2021-09-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乡村振兴研究】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

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刘合光

[摘要]共同富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马克思城乡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

思想是我国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来源。中国城乡发展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果。从共同富裕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为观察和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问题和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要坚持“目标—动力—机制”一体两翼的发展逻辑,即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统一,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完善机制;二要走“核心力量领导—满足需求—创造供给—共享机会成果”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发展逻辑;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035);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ASTIP—IAED—2022—06)

[作者简介]刘合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1-0149-09

一、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同时闪耀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两个重要词条,也是中国新时代的重要发展主题。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1〕“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由此,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乡发展不平衡。

主要矛盾的关键战略思路就是要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另全局中,城乡融合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举措。

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因此,作为中国新时代重要发展主题的城乡融合发展必然要面向重要目标指向——共同富裕。从这个目标指向角度来看,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与路径。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这个

〔2〕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149

现有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日益丰富,主要集中于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与经验〔6〕、理论根源〔7〕、发展逻辑〔8〕、面对的主要问题〔9〕和需采取的对策〔10〕等五个方面;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关注共同富裕理论〔11〕和共同富裕对策〔12〕两个方面。结合共同富裕目标分析,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逻辑与路径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

现了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创造了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只要生产力发展不足和生产关系不合理,城乡对立就存在,而要消除城乡对立,就必须首先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然后才能实现城乡融

〔14〕不难判断,城乡关系从分离走向对立合发展。

最后迈向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逻辑主线。首先,分工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分工引致工商业和农业分离,从而出现城乡分离乃至对立,在旧的封建官僚社会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统治”;其次,资本主义发展大工业,造就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现代城市为主要存在形态,推进“商业城市”战胜农村;最后,城乡对立不断拉大城乡差距,最终资本主义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大工业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扩张,而且改变了社会的原有阶级结构〔15〕,无产阶级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取得统治地位,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废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和分工,由此实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工

〔16〕农之间差别的消除;二是人口分布走向均衡。

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

展的理论逻辑

中国的城乡发展实践是社会主义中国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进行的伟大探索,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城乡发展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城乡发展的独特的一面,中国的城乡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与时俱进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实践,并推进了相关理论创新。城乡发展、共同富裕相关理论思想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设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及路径提供了起点和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经典论述为中国城乡发展提供的指导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武装革命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改革开放、构建新时代发展道路。在此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发挥着理论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践持续开拓新的理论境界。中国的城乡发展实践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不断探索并取得新的理论成果。

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的研究贯穿其社会历史研究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关系变革

〔13〕马克思主义城乡融是社会变革的前导性变量。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说与中国城乡发展实践高度吻合,中国城乡发展经历了分离(1949—1978年)—对立(1979—2002年)—统筹发展(2003—2012年)—融合发展(2013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其中阶段演变的关键变量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马克思的城乡共同富裕思想对中国城乡发展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包括城乡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地推进城乡发展实践的思想来源之一。

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为之奋斗而缔结的理论之花。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两极分化的历史性质,从两极分化的对立面提出共同富裕思想,他主张消除两极分化,提出要“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

〔17〕马克思认为共同富裕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合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论述了城乡分工的形成与结果、城乡关系的演变、城镇对乡村的影响。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设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建立一种工农结合的社会基层组织以消除城乡对立。在批判吸收上述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发

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准则,是前者150

的根本目标;主张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改变生产关系,即通过扬

〔18〕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方式”,通过社会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鉴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国情,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把农村作为改革突破口;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从而推动城乡互动和

〔24〕协调发展。

化生产,采取“共同联合体方式来发展和利用生

〔19〕产力”,迈向产品极大丰富的发展格局,从而

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包括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旧的分工和实现城乡的融合等等,最终要实现使社会全体

〔20〕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调城乡差别是农村稳定的大威胁,提出加强小城

〔25〕胡锦涛强调“三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江泽民、胡锦涛的城乡发展思想。江泽民强

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提出“两个趋向”论断,指出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要扎实推

〔26〕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

展的历史逻辑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发展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城乡发展理论不断创新、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完善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按照历史逻辑不断推演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城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进程

中国共产党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创新与中国城乡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从毛泽东到**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城乡发展”方面均有丰富的思想创建,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历史性成果,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时期,毛泽东经调查研究后认为农民是革命潜在的巨大力量,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斗争策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21〕,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应以城市为重心,强调要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面对中国要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任务,其思想要点是“城乡统筹兼顾”,强调经济建设要以城市工业为中心,并以“合作化”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支撑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强调要保

〔22〕持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上互促互进、一起发展。

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中共十九大报告提

4.**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总书记提

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

〔27〕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

〔28〕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共十八大

以来,党改善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健全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29〕,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推进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主线

〔30〕是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1.毛泽东的城乡发展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是我国历届领导人接续努力创建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贯穿了历史发展的逻辑。

(二)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及城乡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

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城乡发展迈进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的重要思想来源。共同富裕思想体现在包括四个发展阶段的中国城乡发展实践中。在第一个阶段中,城乡发展实践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无法剥离的,革命是当时的第一要务,城乡发展为革命服务。中国共产党把建立革命政权作为实现包括城乡居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把工农联盟作为革命的力量基础,把农村作为革命的根据地,把农民获得土地实现翻身发展作为解放农民力量的重

期,邓小平指出城乡要结合发展,强调做好管理

2.邓小平的城乡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

城市和加强农村工作两个工作,提出恢复农业、

〔23〕城乡互动互促、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等思想。

151

要政策措施,把“农村包围城市”作为革命取得胜利的实现路径,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平发展城乡建立了前提。在第二个阶段中,城乡发展实践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把改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前提的思想。中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乡村建立合作社发展生产力,在城市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构建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城乡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中国快速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的转变。但是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快和生产力水平高的工业集中于城市,重工业偏向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农村在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和集体化的制度安排下缓慢发展,在此阶段共同富裕只能作为未来的远景目标。在第三个阶段中,中国在城乡发展实践中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了城乡改革开放,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先后成为该阶段城乡发展的政策主题。农村改革极大地激励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鼓起来了,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向小康迈进。城镇改革激励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贯通起来,扩展贸易,搞活工业,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完善,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推进城乡居民日益富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虽然面临发生在这期间的世界金融危机、粮食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之治”与某些国家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实力稳步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阶段,国家领导人丰富了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提出先富

〔31〕江泽民强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略任务。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国人民艰苦的努力,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打牢了坚实地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的新征程。

四、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

展的实践逻辑

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应该坚持如下发展逻辑: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统一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发展动力以持续提升生产力、坚持完善机制促进共享。这个逻辑可以概括为“目标—动力—机制”一体两翼的发展逻辑,目标是发展的方向,强化动力和完善机制是发展的两翼。坚持这个逻辑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赋予城乡融合发展新的目标、新的动力、新的推进机制。

(一)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统一,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成功的实践内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党的理论与实践注重与时俱进,遵循的就是这个道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看,大线条划分有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阶段,主要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78年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在201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第二个阶段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第一个阶段,城乡发展有快有慢,城市作为生产力的聚集地,发展速度远快于农村,城市逐步繁荣,农村发展有所滞后。中共十八大以来,进入共同富裕新阶段,主要目的转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提高,民生明显改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已经具备了追求共同富裕的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体制机制条件。这个时代已经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城乡融合发展要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152

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

〔32〕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公平,果;

〔33〕进入第加强城乡统筹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四个阶段,基于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城乡发展实践着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全面开启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新征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三农”得到顶格重视,脱贫攻坚成为全党重大战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注重目标与过程的统一,胸怀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时刻不忘初心使命,一方面以目标不断校准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以多样化的发展实践不断丰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共产主义者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新时代的奋斗事业,这个事业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强调“城乡发展有序共富”,必须坚持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手段要指向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富裕要坚持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改革相统一,二者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不断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又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分阶段、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关系,既减少不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或者会扩大人民贫富差距的生产关系因素,又不断发挥调整生产关系带来的积极作用,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最终协调推进共同富裕。

(二)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发展动力,持续提升生产力

增强动力持续提升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翼。“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前提和基础是消除了两极分化和贫穷,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也就是“蛋糕”首先要做得足够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首先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富裕的“蛋糕”。

第一,改革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动力。我国40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改革同样是引领城乡发生有利变化的关键,是不断增进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的核心力量。打破城乡分割、差距扩大的格局,要靠改革;破除阻滞农

〔34〕不断业农村发展的障碍因素,同样要靠改革;

呢?主要是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改革抑制城乡融合发展的旧有体制机制。要大力改革户籍、土地利用、资本流通等制度,形成要素双向流通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人才、土地资源、资本、数据信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能够在城乡间自由流通。其次是变革不利的产业制度。要通过改革改变产业布局失衡的局面,让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从大城市向乡村扩散;要构建城乡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产业业态互相融合,逐步提高农村产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缩小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再次是改革不当的城乡公共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

〔35〕最后是改革当前不利于社会事业覆盖到农村。

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使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发展项目,尤其是共建共享城乡新增长点,激发城乡劳动者积极奋斗、投身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创新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新引擎。创新可以带来城乡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的创新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装上大马力引擎,为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水平持续注入新动能。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包括思路创新和科技创新。首先要推进思路创新,更多地鼓励从私有竞争独占理念转向深入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让城乡居民共同参与城乡融合式的建设和治理,以合作机制和股份机制共享城乡融合发展项目的成果。其次是要推进科技创新,要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的生产力,把现代科技创新进程和成果融入城乡发展进程,不断缩小城乡科技水平差距,通过创新解决城乡发展面对的问题,化解障碍因素,提升城

〔36〕乡发展投入产出效率和效果。

(三)坚持完善机制,促进共享

完善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另一翼。共同富裕是普遍的富裕,是有保障的富裕,这个普遍和保障体现在“共同”上,要在生产力发展和富裕的基础上,杜绝两极分化和贫穷,确保人人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意味着要把做大的“蛋糕”分得合理,从而实现富裕结果的优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通过完善机制,即致力于变革生产关系的机制创

接近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更是要靠改革。可以预期,改革可以不断为当前和今后的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注入变革力量。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153

设和保障制度的完善,保障发展机会的共享,确保分好富裕的“蛋糕”。

第一,优化调整生产关系,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参与生产和发展的机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保障全体城乡居民共同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成果。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个判断标准。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中国,城乡融合要保障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机会,要为他们平等参与生产和发展匹配逐渐完善的机制。这个机制要打破目前经济发展对私有制的迷思。不可否认,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发挥个体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但也不能忽视私有制的弊端,私有制容易导致一部分人占有生产和发展机会,而另一部分人被排除在生产发展机会之外;私有制导致绝大部分经济成果被企业主占有,而劳动者分享的部分有限,从而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源泉,也是造成贫困的根源。特别是发展到垄断程度的私有制,不光是对内部劳动者的剥夺,更是对消费者的剥夺,以及对外部劳动者参与生产与发展的机会的剥夺。这种剥夺要视其危害共同富裕和公共利益的程度给予监控、约束和禁止。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变革生产关系,构建新机制,保障劳动者平等参与生产和发展,保障其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关键在于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公私合营,实现劳动者联合,保障劳动者参与,推进劳动者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实现对私有“一股独大”或“一占独大”的约束,加强对垄断的监控和分解。通过劳动者对股权的占有、公益股的增设,保障劳动者参与生产发展的机会及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从而在生产关系上奠定共享式分配发展成果的制度和机制基础。

第二,优化调整保障制度,加强有利于社会成员共同发展的机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保障全体城乡居民对发展机会和成果的平等共同享有。一般来说,共同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在高水平的共同发展中实现的。目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尚不健全,农村发展落后于城镇,农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不给予“三农”更多的倾斜,不能变革农民半耕半工的工作生活模式,不能实现农民的有序转移,不弥补

城乡发展差距,乡村居民难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发展机会,难以与后者一起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实现发展机会均等、竞争机会均等,主要措施包括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民生保障方面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要通过实施一系列保障性政策措施,使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使全体城乡人民逐步迈向共同富裕。如结合非农产业对基础设施匹配、要素聚集、社会网络完善的要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同样要走集中化道路,集中到农业经济小区或产业园区,但是不能一集中了之,而是要有如股份合作等配套性保障措施,保障农民和村庄对集中到园区的产业发展机会与成果的共享,以同时保障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

五、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推进城乡融合的

发展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根植于中国土壤,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是中国集体主义传统决定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本质上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

〔37〕这种特色和本质要特征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求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中国的政府—市场架构中有中国共产党这个能动主体的介入,而且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

〔38〕鉴于此,未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自用。

己独特的发展路径,这就是“核心力量领导—满足需求—创造供给—共享机会成果”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这个发展路径是中国特色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力量与供需规律决定的,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优势决定的。

(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力量的发展路径在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中,这是力量路径。在人类社会中,事物的发展由主要矛盾决定,人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有组织存在的时候,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发挥得更加有序有效。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组织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组织动员力量。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可以有效识别城乡融合发展面对的154

主要矛盾,聚集社会全体成员的力量化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力量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发挥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宗旨意识,与城乡居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群众一起组合成各种干事创业的组织,高效分工合作,激发人民群众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和协同系统,熟练灵活运用矛盾论和实践论,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要害,制定蓝图,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以聚集的力量,沿着最小阻力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路径

在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中,这是战略路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瞄准需求,发展战略就容易水到渠成、落地生根。从共同富裕的外延来说,不只是生活的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的宜居宜业、社会的和谐和睦、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等〔39〕,发展成果需全方位满足人民在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所涵盖的、需要满足的各种需求就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瞄准的目标。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瞄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瞄准性对策就是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要落实到具体的事业上,这些事业均需要瞄准中国城乡居民乃至国外的需求,才有事业发展的生存空间与盈利空间。就城乡融合发展而言,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就要瞄准要素向高回报处聚集的需求;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就要瞄准城乡公共服务的短板,短缺的地方就是需求大的地方,供给效率低的地方就是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地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瞄准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项目;补齐城乡治理差距,就是要瞄准那些可以提升的治理空间。

(三)以创造供给为主导模式的发展路径在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中,这是战术路径。通过精准的供给来满足需求,才能把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推动力。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供给以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瞄准共同富裕,同样需要持续创造供给。

155

首先是制度供给。要通过制度供给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扩展更宽广的制度空间,激发要素、市场和主体积极性,消弭城乡发展非均衡性、城乡关系低关联性、要素配置单向性,截断制造贫困和两极分化社会后果的发展链条。其次是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瞄准国内外需求,优质、高效、低成本地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为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就业空间,为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产业发展空间。最后是模式供给,要不断探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创造满足城乡发展规律、遵循成本约束、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条件、充分开发现代技术潜能的高效、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以共享机会与成果为目的的发展路径在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中,这是目标路径。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都是需要经历一定过程的伟大事业。从初始条件到实现最终目标,需要时间,需要经历过程,要划分阶段,要循序渐进。我国提出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

〔40〕城乡融合发展在相应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阶段同样也有自身的发展目标。对照共同富裕目标,二者要遵循以共享机会与成果为目的的发展路径。目标在前,纲举目张。这条路径以行动纲要为指导,不断实现发展机会和成果的共享程度,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水平。这条路径首先是以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基础,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精准扶贫,让绝对贫困者共享发展的成果,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享受小康生活,这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在2020年完成。其次是实施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不断缩

小收入分配差距,让城乡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强化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扩大投资和贸易,重视社会稳

〔41〕再次是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促进定。

城乡居民合作共建,共同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城乡融合发

展进程,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2〕〔2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3〕韩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页;刘先江:《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2012年,第271-272页。2012年,第47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7〕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21〕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页。

〔22〕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8页;田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第100-107页。

〔23〕〔24〕〔3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5〕〔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26〕〔3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2021年10月28日。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0页。

〔30〕田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第140页。

〔38〕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践剖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理论视野》2018年第11期;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34〕〔35〕〔36〕刘合光:《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特性、共性与联系》,《国家治理》2021年第4期。

〔5〕〔37〕〔39〕《**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2021年8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8/17/c_1127770343.htm,2021年10月28日。

〔6〕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7〕田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第77-85页;刘先江:《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卓玛草:《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家》2019年第1期。

〔8〕黄锡生、王中政:《论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逻辑及制度统合》,《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5期。

〔9〕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与支持政策》,《经济学家》2020年第8期。

〔10〕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3期;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地理科学》2020年第4期。

〔11〕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2〕张来明、李建伟:《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改革》2021年第9期;胡鞍钢、周绍杰:《2035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社,2012年,第243、243页。

《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3期。

1994年,第23、65、373页。

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8、546页。

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_2.htm,2021年10月28日。

〔41〕陈柳钦:《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

换》,《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年第3期。

2012年,第237页。

【责任编辑:田华】

156

TheLogicandPathofPromotingIntegratedDevelopmentBetweenRuralandUrbanAreaswiththeGoalofCommonProsperity

LiuHeguang

andruralareas.Marx’sideaofurbanandruraldevelopmentandtheideaofcommonprosperityarethetheoreticalory.Analyzingthelogicandpathofurban-ruralintegr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mmonprosperityprovidesan

Abstract:Commonprosperityisanimportantgoalinpromotingtheintegrateddevelopmentbetweenurban

sourcesofChina’surbanandruraldevelopmentpractice.China’surbanandruraldevelopmenthasenteredastage

ofintegrateddevelopment,whichistheresultofatheoreticalinnovationofCPCundertheguidanceofMarxistthe⁃ideaforobservingandunderstandingtheissueofcommonprosperityandurban-ruraldevelopmentinChina,whichisconducivetopromotingthepracticeandtheoreticalinnovationofurban-ruralintegration.Inthenewera,topromotetheintegrateddevelopment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withthegoalofcommonprosperity,first,continuouslyenhancethemomentumofreformandinnovation,andcontinuetoimprovemechanism;second,wemusttakethefour-in-onedevelopmentpathof“coreforceleadership-meetingdemand-creatingsupply-sharingopportunitiesandfruits”.developmentpath

wemustadheretothelogicof“goal-power-mechanism”,namely,adheretotheunityofgoalsandprocesses,

Keywords:integrateddevelopment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commonprosperity;developmentlogic;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