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彭水县2010年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2020-10-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2010年11月20日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项目负责:李建刚

技术负责:李文生 林义华

排查人员:李文生 柴 杰 吴兴均 易洪志 贝史成

金志伟 赵学欢 王国策 罗 波 邓 潇

谢 建

报告编写:柴 杰 吴兴均 易洪志 贝史成 金志伟

审 核:林义华

总工程师:李文生

队 长:白建华

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2

2010年11月20日

3

目 录

1、前言 ........................................................................................ 1 1.1、任务由来 ....................................................................... 1 1.2、目的任务 ....................................................................... 1 1.3、完成工作及质量评述 ................................................... 2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 5 3、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 9 3.1地形地貌 ........................................................................ 12 3.2、气象水文 ..................................................................... 12 3.3、地层岩性 ..................................................................... 13 3.4、地质构造 ..................................................................... 20 3.5、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 24 3.6、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 24 3.7、地下水类型与特征 ..................................................... 26 3.8、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 29 4、地质灾害特征 ...................................................................... 30 4.1地质灾害类型 ................................................................ 30 4.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 31 4.3、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建议 ..................... 32 5、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述 .................................................. 33 5.1马岩危岩(067) ......................................................... 33 5.2龙洞井危岩(065) ..................................................... 34

1

5.3张家坡滑坡(057) ..................................................... 36 5.4罗子滩滑坡(026) ..................................................... 37 5.5李家坝1号滑坡(020) ............................................. 39 5.6奥口滑坡(019) ......................................................... 41 5.7连湖镇滑坡(038) ..................................................... 42 5.8后屋基滑坡(003) ..................................................... 44 5.9观音岩危岩(083) ..................................................... 46 5.10中棒危岩(108) ....................................................... 47 5.11石人子危岩(107) ................................................... 49 5.12酸枣园危岩(114) ................................................... 51 5.13野猫滩滑坡(309) ................................................... 53 5.14堰家坪泥石流(314) ............................................... 55 5.15冉家屋基滑坡(328) ............................................... 58 5.16香子岩危岩(168) ................................................... 60 5.17明德小学滑坡(454) ............................................... 62 5.18森林希望小学高切坡(249)................................... 64 5.19乌江右岸沙陀不稳定斜坡(252) .......................... 66 5.20沙子口滑坡(265) ................................................... 68 5.21草鞋街滑坡(280) ................................................... 69 5.22老车站不稳定斜坡(260) ....................................... 71 6、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和危险区划 .......................................... 72 7、结论与建议 .......................................................................... 74

2

7.1、结论 .......................................................................... 74 7.2、建议 ............................................................................. 75

附表:

1、彭水县地质灾害排查一览表

附件:

1、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2、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3、地质灾害排查乡镇、村社证明表

附图:

1、 彭水县地质灾害分布图

3

4

1、前言 1.1、任务由来

近年来,重庆市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发生的损失有逐年上升趋势,连续强降雨导致全市发生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经济及人员生命财产损失,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的通知》渝办发〖2010〗194号文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10〗195号文的精神,按照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安排,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对彭水县进行地质灾害再排查工作。

1.2、目的任务

为了查明彭水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影响范围、危害及发展趋势,为建立健全彭水县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有计划地开展其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按《重庆市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要求》(试行稿)和《重庆市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要求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在充分收集已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成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建设、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大量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彭水县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

1

展拉网式大排查,排查的重点是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地以及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主要任务是:

(1).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形态与规模、表部特征、变形破坏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条件。

(2).对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分析与预测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灾害发生后可能的成灾范围及灾情。

(3).划定地质灾害影响区及危险区,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检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否到位,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

(5).结合排查成果,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下步工作建议。

1.3、完成工作及质量评述

我队承接任务后,大队领导高度重视。于7月19日下午,大队长白建华亲自主持召开了地质灾害排查专题会。由于此次排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会议要求参加此次排查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按上级要求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会后以文件形式确定了大队党委书记李建刚任项目总负责人,大队副总工李文生任总技术负责人,二级单位第一负责人为项目行政领导,二级单位总工为项目技术负责

2

人,下设3~5个调查小组。

彭水县排查工作组先后由11位同志组成,大队副总工李文生担任项目技术负责。参加调查人员中高工2人,工程师3人。每个小组组配置交通车一辆。于2010年7月20日赶赴彭水县;21日上午全体排查人员参加了由彭水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召开的工作会:以便了解各乡(镇)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分布情况,统一本次工作程序及工作要求,要求按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下达的工作方案执行;排查工作于2010年7月22日展开工作,按彭水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划分的片区(国土所) 逐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工作,2010年10月24日结束全部野外现场排查工作,历时3个月。

目前为止,完成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849个,确认505个,建议销号和否定45个。在505个确认的地质灾害点中,老点351点,新增154点。按照地质灾害种类划分:滑坡373处,危岩65处,不稳定斜坡50处,泥石流2处,地面塌陷15处。按照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地质灾害点3个,大型地质灾害点4个,中型地质灾害点29处,小型地质灾害点469处。按治理方法划分:建议群测群防198点,专业监测7点,搬迁避让249点,工程治理51点。

在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中,严格按照《重庆市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要求》(试行稿)和《重庆市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要求进行。具体工作如下:

(1).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是以彭水县39个乡镇为单位进行,排

3

查工作先期充分收集和利用了前人已有资料;

(2).地质灾害排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危岩与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

(3).地质灾害排查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灾线索,把已知且当前有变形迹象的隐患点及新发生的隐患点作为首要排查对象,逐一进行了现场调查,同时填写或完善各类调查表;

(4).加强对已总结出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或存在相同地质背景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的地段的排查,排查的重点是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地以及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

(5).在地质灾害排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致灾地质体时明确了防灾的责任单位,同时提出啦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建议,保障安全,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四到位”和“八落实”情况;

(6).地质灾害排查中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做到要求责任单位进行“一点一卡”,按照调查卡片要求内容逐项填写;

(7).排查出的每一地质灾害点均有村社负责人签字确认,同时每一乡镇对各乡镇范围内排查出的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进行了盖章确认;

(8).对排查出来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和防灾措施不完善的,协助乡镇(街道)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

(9).在排查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的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及时协助指导当地政府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发生人员伤亡或出现

4

次生灾害;。

在彭水县地质灾害排查之前,我队就成立了以总工办为技术终审主管单位,设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排查组的管理体系,为保证任务完成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排查组认真贯彻实施有关标准,文件及规范规程。按每周作好汇报工作,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取得联系,调整工作思路,力争使调查能够得到圆满完成。

对各类野外原始资料及时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调查过程中队有关质检单位组织检查;经过多道审核,本次调查野外成果全部合格。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由于彭水县所处地质环境脆弱,各种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尤以2010年汛期彭水县发生多起突发性自然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表1 彭水县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

乡镇 龙射镇 太原乡 棣棠乡 连湖镇 不稳定 斜坡 2 7 滑坡 1 3 4 34 危岩 地面塌陷 1 4 1 1 1 泥石流 合计 3 5 9 42 重点地质 灾害数量 1 5

5

石柳乡 联合乡 走马乡 龙溪乡 芦塘乡 郁山镇 鹿鸣乡 平安乡 高谷镇 保家镇 乔梓乡 长滩乡 迁桥乡 靛水乡 汉葭镇 岩东乡 万足镇 小厂乡 桑拓镇 桐楼乡 新田乡 诸佛乡

2 2 1 3 1 1 2 1 1 8 1 1 1 8 24 15 2 10 15 4 16 20 2 7 4 6 35 6 8 0 11 5 0 24 2 3 2 9 2 1 3 15 1 4 1 1 1 1 2 2 1 6

1 3 11 28 26 5 15 17 5 21 21 3 8 4 7 58 7 9 2 14 6 4 25 2 1 3 1 5 1 1 1 1

梅子垭乡 三义乡 普子镇 黄家镇 郎溪乡 龙塘乡 润溪乡 大垭乡 鹿角镇 善感乡 鞍子乡 双龙乡 石盘乡 合计 1 1 3 1 3 1 1 1 45 7 3 6 7 6 5 15 9 17 11 8 20 1 1 2 1 5 2 3 1 63 1 2 1 15 1 2 8 5 7 12 8 6 15 9 27 15 12 21 2 505 1 22 380 彭水县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点众多,分布面积广,险情严重,近年来,彭水县各级政府、县国土房管局对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效果。

对全区所有地质灾害点,建立健全了由县、镇(乡)、村监测人三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层层落实群测人、责任人的姓名、电话、建立监测预警资料数据库,及时收集、汇总各地质灾害点群测群防监测资料,重点培训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内的群测人、责任人及灾害体附近的受灾人员,逐点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逐点划定危险区

7

范围,并设立了警戒牌;落实有监测经费,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灾意识,各点均设置有监测点,其中有多处点安设了简易自动报警系统;逐点明确了避灾撤离路线;规范监测记录,制定了彭水县地质灾害监测手册;在每年4月底前及时编制并报县政府审批实施《××年度彭水县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彭水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了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每年汛期前都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进行监测排查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监测和防范;汛期时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公示值班电话,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充分发挥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作用,发现险情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并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县国土房管局认真履行了地质灾害管理职能,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镇、乡人民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查和检查;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制定了应急处置措施,成立了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部门的职责。

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5)》,对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稳定性差、险情重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规划,并逐年实施;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点,及时进行了搬迁避让。利用区县地质灾害专用资金及市国土房管局金土工程补助资金,搬迁转移地质灾害点威胁区内群众。

总体而言,近年来,由于彭水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国土部门认真履行部门职责,以紧紧围绕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及财

8

产损失、杜绝责任事故人员伤亡为目标,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狠抓各项防灾措施的落实为突破口,全面夯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基层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使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本次调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工作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部分野外资料的收集不够完整,特别是实物指标等具体数字内容的统计,在现场无法全部收集,大多为村社干部根据自己对当地的了解进行估算。

3、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带,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属武陵山中山区。东靠黔江区,南接酉阳和贵州省的道真、务川、沿河县,西临武隆县,北与石柱、丰都及湖北利川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8°57′-29°51′、东经107°48′-108°36′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6.40公里,幅员面积3905.22平方公里。彭水县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的下游,辖39个乡(镇),10个国土片区所。

彭水县地处乌江、郁江交汇处,沿国道319线经武隆、涪陵、长寿至重庆市中心270公里。渝怀铁路和正建的渝黔高速路(2008年通车)横穿整个县境中部,距彭水火车站(长滩)12公里。国道 319线横穿县境,省际公路彭(水)务(川)线、彭(水)利(川)线与县

9

际公路石(柱)彭(水)线、彭(水)酉(阳)线呈中心辐射。另有乌江航线68公里,流经彭水县主城,上通龚滩进贵州,下达涪陵入长江。其综合交通运输已成为渝东南的枢纽。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

10

11

3.1地形地貌

彭水县在区域地貌上属武陵中山区,地貌格局受北东向褶皱构造所控制,形成宏伟壮观的北北东向山脉河谷及小型山间盆地的地貌。35度以上坡度的占60%,全县最高点为七曜山的桐梁子山,标高1860m,最低点为共和乡木棕河口处,标高190m,相对高差1670 m。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面积占总面积的34%,海拔500~1000m的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500m以下的丘陵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3.4%。向斜山地四周,河谷强烈切割地段等地貌部位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

受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因素影响,地质环境复杂、脆弱,根据辖区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可分为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729.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69%,中易发区为2402.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58%。

3.2、气象水文

彭水县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该县多年平均气温17.6°,最高年平均气温18.3°,最低年平均气温17.0°,极端最低气温-3.8°,极端最高气温44.1°(1953年8月19日),高山与低谷气温相差10-14℃。多年平均降雨量1224.0mm,最大年降雨量1600.9mm ,最小年降

12

雨量为最大降雨量的57%。特别是2007年6月23—24日,在22小时内降雨量达213mm,是彭水县气象站建站65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本地区地质灾害绝大多数是在汛期发生的,降雨是诱发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该县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彭水县境内河流全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条(不含乌江),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郁江、普子河、长溪河、诸佛江、芙蓉江。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中井河、后灶河等。郁江为乌江的主要一级支流,其境内流域面积1970.2平方公里,境内长86.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9m3/s,径流总量40.68 m3。受地表水系的强烈切割,地质灾害多沿乌江及其支流郁江分布。

3.3、地层岩性

彭水地层分区位于扬子地台区黔北川南分区酉阳小区。见图2。区域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无变质岩和火山岩。除石炭系地层缺失外,彭水县主要发育出露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第四系零星分布,呈角度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本区地层单位划分及特征见表2.

13

14

表2 彭水县地区地层综合表

地 层 界 系 统 上统 厚度代号 (m) 组 须家 河组 巴东组 嘉陵 江组 大治组 长兴组 主 要 岩 性 简 述 黄灰色中厚至厚层(块状) 细至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灰白色厚层至块状中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深灰、灰黑色粉砂质T3xj >98 水云母页岩,局部夹煤线(薄煤层)和菱铁矿结核。砂岩层间具板状斜层理,层面可见小型流水波痕。含植物化石:Dictyophyllum sp. et Clathropteris sp. 本组地层出露不全,与下伏巴东组呈假整合接触。 本组细分四个岩性段:一、三段主要为浅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生物骨屑微晶灰岩、灰云岩及泥质灰岩;二、四段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夹多层灰云岩和泥质灰岩。本组底部为薄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产双壳类化石:Eumorphotis illyrica et Myophoria goldfussi。 本组可分四段:一、三段为灰至浅灰色中至厚层微晶灰岩、生物骨屑灰岩、藻叠层石微晶灰岩及砾屑(竹叶状)灰岩;二、四段以浅灰、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粗晶白云岩、泥灰岩和灰云岩为主,夹多层膏(盐)溶白云石角砾岩(含次生塌积角砾岩)。含双壳类化石:Eumorphotis multiformis et Claraia sp.。 浅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生物骨屑灰岩、鲕粒亮晶灰岩、砾屑(竹叶状)微(粉)晶灰岩,其顶底常夹黄绿(或紫红)色水云母页(泥)岩和钙质页岩。产:Claraia Stachia、Eumorpholis sp. et Pteria sp.。本组在测区(彭水地区)正位处相变地带,往西或向南,即相变为同时异相的飞仙关组或夜郎组。 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厚层微晶灰岩,骨粒(有孔虫)灰岩夹少量黑钙质页岩,中上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生物骨屑灰岩、白云质灰岩与黑色中厚层含生物骨屑硅质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夹燧石结核和条带。产蜓:Palaeofusulina sp.和 腕足:Oldhamina sp.。 本组可分两段。下段(P2w1)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岩性是浅灰、紫红色含粉砂铝土页(泥)岩、黑色含炭高岭石水云母粘土岩、炭质页(泥)岩夹煤层(线)、鲕(豆)状赤铁矿及铝土岩。上段(P2w2)为海进向上序列。下部岩性为灰色厚层生物骨屑灰岩,夹黑色薄至中厚层硅质岩和深灰色钙质泥(页)岩;中上部是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生物骨屑灰岩与黑色中厚层硅质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偶夹含硅粉砂质水云母页岩。产蜒:Codonofusiella sp.,腕足:Dictyoclostus sp.,珊瑚:Waagenophyllum sp.本组下段底部,时见铁质古风化壳,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中生 三叠中统 T2b 218 ∣ 857 691 ∣ 711 342 ∣ 428 97 ∣ 134 界 系 下统 T1j T1d 古生 二叠上统 P2c 吴家 坪组 P2w 95 ∣ 99 界 系

15

古生界 下 统 下 统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水车 坪组 韩家 店组 罗惹 坪组 龙马 溪组 观音 桥组 五峰组 P1m P1q 277 ∣ 468 47 ∣ 68 1 ∣ 11 0 ∣ 73 浅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生物骨屑泥晶灰岩、泥晶藻屑灰岩及内碎屑泥晶灰岩,夹黑色薄层生物骨屑硅质岩及条带(含结核),其顶常含细晶白云岩。产蜒类、珊瑚、腕足、苔藓虫和绿藻等。具眼球状构造和云斑构造。 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生物骨屑灰岩、内碎屑泥晶灰岩夹黑色页状水云母质(泥质)生物骨屑灰岩及黑色硅化灰岩团块或条带。灰岩普遍含沥青质(偶含滑石质)。具眼球状、云斑状和瘤状构造。产蜒类、腕足和钙藻等。 上部为黑色粉砂质泥岩及炭质页(泥)岩夹煤线;下部岩性为黄、绿灰、灰白色含铁绿泥石岩、铝土岩及高岭石粘土岩;其底局部可见粘土和褐铁矿。 本组在区域上是赋存铝质岩、粘土矿和黄铁矿的重要层位。它与下伏水车坪组或志留系等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下部为浅灰白色中厚—厚层细至中粒石英岩状砂岩。质地坚硬,物化特性稳定。结构成熟度中上,矿物成熟度特别高。上部为浅黄绿色含钙粉砂质水云母页(泥)岩,偶夹泥质粉砂岩透镜体,局部夹含绿泥石质菱铁矿。产腕足类:Cyrtospirifer sinensis et Atrypa sp.等。本组地层因构造运动之故出露甚少,与其上伏和覆伏的地层均呈假整合接触。 灰绿、黄绿(含紫红)色粉砂质水云母页(泥)岩(主),与灰、浅绿灰色薄至厚层含水云母石英粉砂岩组成不等厚间互层,层间时夹透镜状海百合骨粒砂砾状灰岩。产海百合:Pisocrinus sp., Pentagonocyclisus sp.;三叶虫:Gotania sp., Latiproetus sp.;珊瑚:Stauria sp.和腕足:Atrypa sp.等。本组沉积后期,因遭受构造运动和长期剥蚀,出露不全。 下部为灰、浅灰绿色薄至厚层含钙石英粉砂岩及灰绿、黄灰色薄至中层水云母质石英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中上部岩性二叠系 泥盆系 P1l 上统 D3s 中 志留系 上统 下统 统 S2h >100 S1lr 263 ∣ 368 单一,为一套灰绿、黄绿色含钙粉砂质水云母页岩,偶夹浅灰、灰绿色薄至中层水云母质石英细砂岩。顶部富腕足、腹足、双壳类及三叶虫等。 本组相变较大,往西南方向侧变为同时异相的桥沟组(灰岩与页岩不等厚互层)和石牛栏组(以生物骨屑灰岩为主的石炭酸盐岩相),或侧变为小河坝组(滨海碎屑岩相)。 下部为黑色含碳石英粉砂质水云母页岩(笔石页岩相)为主,夹浅灰、灰白色薄至厚层石英岩状粉砂岩;上部为灰色中至厚层水云母质石英粉砂岩与黄绿、灰绿色水云母页(泥)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富产笔石:Monograptus sp.、 Climacograptus sp.、Petalolithus sp. et Glyptograptus sp.等。 上部为灰黑色含硅碳质石英粉砂岩;中部为黑色含碳石英粉砂质页岩;下部为一层黑色中层含碳微晶白云岩。粉砂岩中产腕足类:Dalmanella sp.,Hirnantia sp .;笔石:Climacograptus texas等。 黑色含碳石英粉砂质水云母页岩为主,夹灰色薄层水云母页岩及黄铁矿质水云母粘土岩。页岩普遍具弱硅化,呈板状。富产笔石:Dicellograptus cf. Complanatus,Glyptograptus sp., Orthograptus sp.等。 S1l O3g 486 ∣ 612 0.2 ∣ 0.8 2.6 ∣ 16 奥 O3w

16

古生界 陶系 奥陶系 临湘组 宝塔组 十字 铺组 大湾组 红花 园组 分乡组 南津 关组 毛田组 O3l O2b 2.6 ∣ 12 15 ∣ 42 13 ∣ 15 109 ∣ 172 22 ∣ 62 65 ∣ 67 下部为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微晶泥质灰岩,具瘤状构造;上部岩性是灰色薄至厚层微晶泥质灰岩夹深灰、灰黑色粉砂质水云母页(泥)岩。产三叶虫:Nankinolithus sp.,Hammatocnemis sp.。 灰、深灰色薄至厚层微晶含生物骨屑灰岩。层面具明显的干裂纹构造(曝露构造)为特征。产三叶虫:Nileus sp.,头足类:Michelinoceras sp. et Sinoceras chinense等。 上部为灰色中至厚层泥质生物骨屑灰岩,瘤状构造发育;下部岩性是浅灰色中至厚层含硅生物骨屑灰岩及暗绿色、灰色中厚层绿泥石质微晶灰岩。瘤状构造相当发育。产腕足类Tetradontella sp.及三叶虫Nileus sp.。 灰、深灰色薄至厚层生物骨屑灰岩(主)与浅灰绿色含粉砂绿泥石质水云母页岩组成不等厚间互层。灰岩局部硅化瘤状构造发育。产头足类:Endoceras sp.et Didroceras sp.,三叶虫:Taihungshania sp. et Asaphopsis sp.;腕足:Yangtzeella sp.等。 灰、深灰色薄至厚层生物骨屑灰岩、鲕粒亮晶灰岩和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质灰岩。下部偶夹黄绿色片状含钙水云母页(泥)岩。层间常含深灰色燧石结核或条带.产三叶虫Psilocephalina sp.、Chenkouella sp.,腕足:Hormotoma sp.。本组在区域上是赋存萤石和重晶石的主要层位。 灰、深灰色薄至厚层生物骨屑灰岩、深灰色中厚层鲕粒亮晶灰岩与黄绿、绿灰色粉砂质水云母页岩组成不等厚的间互层,偶夹白云质灰岩和黑色薄板状硅质岩。层间含燧石结核或团块。产三叶虫:Tungtzuella Kueichowensis、Psilocephalina sp. et Dactylocephalus sp.;头足类:Hopeioceras sp.等。 本组在区域上是赋存萤石、重晶石的主要层位。 灰、浅灰色薄至厚层重结晶生物骨屑灰岩、含白云质生物骨屑灰岩与浅灰色厚层微晶灰云岩交替叠置呈不等厚间互层。下部夹数层深灰色含钙粉砂质水云母页岩。页岩中含星散状毫米级黄铁矿立方体晶粒。产三叶虫:Asaphellus cf.bellus,Dactylocephalns sp.;腕足:Nanorthis sp.et obolus sp.等。 本组在区域上是赋存重晶石(主)、萤石和方解石的重要层位。该组与下伏地层毛田组整全接触。 灰色中厚至块状微—亮晶灰岩、浅灰色厚层微晶云灰岩为主,夹亮晶藻云岩和亮晶砾砂屑灰岩。层面具有“青鱼骨”和板状交错层。上部夹较多燧石团块和条带。中上部夹数层波状藻叠层石。产三叶虫:Tellerina sp. et Saukia sp.,牙形石:Monocostodus sp. et Scolopodus sp.。 中统 中统 下统 O2s O1d O1h O1f O1n 119 ∣ 146 146 ∣ 255 ∈3m

17

古生 古生界 寒武系 寒武系 上统 耿家 店组 下段: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灰色厚层柱状藻叠层石灰岩、鲕粒亮晶白云质灰岩及浅灰色中厚层泥云岩。层间具板状∈3g 243 ∣ 273 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层面可见刀砍痕构造。 上段:以浅灰色厚层夹块状砂砾屑微至中晶白云岩为主,夹灰色中厚细晶白云岩及亮晶藻屑白云岩。风化面具砂糖状颗粒,刀砍痕特别发育。富产三叶虫:Liaoningaspis sp. Ariaspis sp.等。 上段为灰色厚层微至细晶白云岩夹藻屑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及藻叠层石白云岩。层间叠层石极发育,即有分叉柱状、蘑 中统 中统 平井组 石冷 水组 高台组 清虚 洞组 金顶 山组 明心 寺组 ∈2p 391 ∣ 400 菇状及穹状等。具冲洗交错层理,潮汐层理和干裂构造。下段以灰至深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结核藻云岩为主,夹微晶云岩和灰云岩。下部夹含燧石结核膏溶白云石质角砾岩。底部为6—14米厚的桔黄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白云岩。 本组上段的藻叠层石灰岩具美观而清秀的花纹图案,可供观赏装饰和工艺原料。 灰、浅灰色中厚层夹薄层微晶白云岩、微晶藻云岩夹数层膏溶白云石质角砾岩及砂砾屑细晶白云岩。膏溶孔发育。局部可见石盐假晶。 在相当层位中,局部地区有汞、铅、锌局部富集和矿化的征兆。 灰色厚层具豹斑状含云灰岩、灰色厚层细至微晶云岩。上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网纹状微晶云岩。下部为灰色含云粉砂质水云母页岩,夹生物骨屑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Meitania sp.、Kaotaia sp.et sinoptychoparia sp.。邻区本组上部即为次要的含汞矿层或汞矿化层位。 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微晶含云灰岩与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微晶白云岩组成不等厚间互层,顶部夹3—5层膏溶白云石质角砾岩。局部溶孔发育,并夹石盐假晶。层间具潮汐层理,层面可见波痕和冰雹痕(或雨痕)。产三叶虫:Redlichia(R.)hupehensis Hsii,Redlichia(R.)mansuyi,Pteroredlichia sp.等。 本组是黔北、渝(川东南)和湘西地区赋存汞矿的重要层位。 下部为黄绿、灰绿色薄至中厚层岩屑石英细砂岩、粉砂质泥(页)岩,夹生物骨屑灰岩;中部为浅灰至灰色中厚—厚层生物骨屑灰岩,夹鲕(豆)粒亮晶灰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上部为灰绿间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和浅灰色泥质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局,夹灰色薄层细晶灰岩和鲕粒亮晶灰岩。产三叶虫:Megapalaeolenus sp.、Redlichia sp和腕足类:Palaeobolus sp.、lingulella sp.等。 下段:中下部为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石英粉砂岩,夹生物骨屑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灰白色薄至厚层生物骨屑灰上段:以黄绿、绿灰色粉砂质泥(页)岩及含钙粉砂质泥岩为主,夹少量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产三叶虫:Redlichia hupehensis Hsu, R. cf. meitanesis Lu及Palaeolenus sp.等。 ∈2s 212 ∣ 343 63 ∣ 74 155 ∣ 238 ∈2g 界 下统 ∈1q ∈1j 134 ∣ 216 ∈1m 274 ∣ 403 岩(主),夹浅灰色含钙泥质粉砂岩,顶部为一层浅灰绿色中层细晶含灰云岩。

18

元古震旦上统 牛蹄 塘组 下部为灰至灰黑、灰绿色粉砂质页(泥)岩、炭质页岩,夹薄层钙质石英粉砂岩;上部为灰色粉砂质水云母粘土岩与泥质石∈1n 21 英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夹灰色薄层介壳灰岩及含石英粉砂白云质灰岩。层间普遍含星散状黄铁矿立方体小晶粒.底部为灰黑色粉砂炭质水云母页岩及厚约5厘米的角砾状水云母质胶磷矿(磷块岩)。于磷矿层底部常有厚0.2—0.3m的古风化壳(褐色粘土及褐铁矿层)。产三叶虫:Zhenbaspis sp. 、Tsumyidiscus sp.及螺类:Hyolithe sp.。 上部:浅灰、灰白色中至厚层(或块状)细至微晶藻叠层石白云岩为主,夹黑灰、灰色薄至厚层硅质岩(玉髓岩)及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灰、灰白色中至厚层细—粗晶富藻叠层石白云岩、贫藻叠层石白云岩,夹角砾状(砾屑)含灰云岩及灰质白云岩。Z2d <464 层间白云石普遍重结晶。具纹层状、栉壳状结构和缝合线和晶洞构造。 上部地层中赋存热液型铜矿。 该组在本区及近周地层出露不全。但在区域上灯影组与下伏陡山沱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界 系 灯影组

19

3.4、地质构造

彭水县大地构造位处七曜山断裂以西的扬子准地台(Ⅰ1)上扬子台坳(Ⅱ4)川东南(渝东南)陷褶束(Ⅲ12)七矅山凹褶束(Ⅳ30)之东和黔江凹褶束(Ⅳ31)以西的结合部。见图3。

从震旦纪到第四纪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区内经历多次构造变动,唯有燕山和喜山二次构造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裂,使上、下地层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据两个构造系统成生关系,水平挤压作用的燕山运动产生的北北东向褶皱及伴生的逆断裂,抬升作用的喜山运动产生

20

的北北东向正断层。区内各构造特征见表3、表4。 一、燕山运动产生的北北东向褶皱及伴生的逆断裂 (一)褶皱

轴部开阔,岩层平缓,两翼基本对称,轴面近于直立,轴向北东30°-45°,由轴部至两翼岩层逐渐变陡。 (二)断层

走向一般为20°-40°,倾向北西,倾角由缓变陡35°-75°,相互平行或局部呈“多”字形展布,其构造特征显著,改造较彻底,并是区内的热液矿产的主要成、容矿构造。燕山运动期也是区内的铜、铅、锌、萤石、重晶石、方解石等热液矿产的主要生成期。该构造运动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二、喜山运动产生的北北东向正断层

走向一般为30°-45°,局部转为60°-70°,倾向南东,倾角较陡,为55°-85°,一般倾角>70°,断面较平整。断层北西盘分支断裂较发育,与主干断层相交的锐角指向南西,该断层通过萤石、重晶石矿,并有破坏和改造作用,同时是该区后期热液改造形成“大理石”的主要成、容矿构造,也是其主要生成期。其与燕山运动的逆断层有一定的交角。

各断层、褶皱的分布情况见图4。

21

表3 彭水县主要褶皱构造特征表

编 轴部 名 称 位 置 轴 向 号 地层 老厂坪 ① 背斜 老厂坪一带 N40°—30°E N30°—80°E N15°E N20°E Z T3—J2s Є2 T1d— T3xj 两翼 两翼倾角 长度 地层 (度) (公里) Є1—S2 10—26 44 形态特征 为北西翼陡南东翼缓的不对称背斜。南东翼受马武正断层破坏,西段发育次级褶皱。 轴部开阔,两翼基本对称,南段受南北向构造影响轴向近南北。 两翼对称的宽缓背斜。 两翼对称。 两翼基本对称的线状背斜。 两翼不对称,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线状向斜,向斜南段轴部较开阔。 两翼对称。 轴部开阔、两翼陡峻近对称。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北西翼受断层破坏。为一箱状向斜。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 晏家坝② 青杠向斜 -宏家坝 ③ 天星背斜 ④ 普子向斜 ⑤ ⑥ 高谷- 文复 小坝子- 下塘口 P—T2 Є3—O P—T1d O—P S2—P P—D D3—P O、S Є—S S、O 10—19 9—14 30—55 32—55 15—70 10—20 8—15 4—10 3—32 5—25 60 48 90 60 44 9 10 100 85 60 锅厂坝 龙塘—锅N40°E转 Є—S 背斜 厂坝以北 N20°E 马槽坝 落地坝- 向斜 孙家岩 锦屏 清水溪 N30°E N30°E N19°—45°E T1 S T1 ⑦ 锦屏背斜 ⑧ 清水溪 向斜 ⑨ 郁山背斜 ⑩ 11 ○桑拓坪 向斜 水面坡-彭N45°—Є2、Є3 家湾-大村 30°E 大厂- 八面山 N40°E T1 Є 桐麻园 袁家盖- N30°—背斜 大青堡 40°E

表4 彭水县主要断裂构造特征表

编名称 号 构造 倾角 断距 断开 长度 走 向 倾向 断面及两盘特征 部位 (度) (米) 地层 (公里) Є1s—SE 60—85 1200 O1d、S1 25 Є3—S 60 断裂带宽20—100米,两盘发育牵引褶曲及次级断裂 断面光滑,呈舒缓波状,两盘发育次级断裂及牵引褶皱 断裂带宽30—50米,断面不平整,两盘发育平缓牵引褶曲和挤压褶皱 断面较平整 断层性质 正断层 为压扭性逆冲断层 正断层,略具压扭特征,并与胜利坝逆断层并驾发育 张性正断层,略具扭性 马武正老厂坪背N25°—⑴ 断层 斜东翼 30°E 火石垭逆天星背斜N15°—⑵ NW 冲断层 南东翼 30°E 55 ⑶ 郁山正郁山背斜N30°—50或近 NW 断层 北西翼 40°E 直立 桐楼正桐麻园背N50°—NW 50—70 断层 斜北西翼 60°E Є、O—O、S 90 ⑷ O1—S 30

22

23

3.5、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彭水县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运动为主。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区内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8月1日颁布的《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据《中国地震动反应特征周期区划图》,区内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6、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区域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无变质岩和火山岩。除石炭系地层缺失外,彭水县主要发育出露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第四系零星分布,呈角度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⑴、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彭水县县境内松散堆积物主要有冲洪积砂卵砾石、崩坡积块石、碎石土、残坡积含角砾粉质粘土,岩石主要有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和泥岩等。

各类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见表5。

表5 松散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考值表

天然密土 名 度 (g/cm3) 冲洪积砂卵砾石 2.0—2.1 抗剪强度 (MPa) 0.5—0.55 变形模量 (MPa) 50—55 允许承载力 (MPa) 0.4—0.5

24

崩坡积块石、碎石土 残坡积含角砾粉质粘土 1.85—2.0 1.80—1.85 0.4—0.5 0.2—0.3 30—40 15—20 0.4—0.45 0.2—0.3 ⑵、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岩土成因建造类型划分为沉积岩类、松散土类两大类。根据岩石的性质、岩体结构、岩石强度及岩性组合特征将沉积岩类进一步划分为3类工程地质岩组,根据土的成因、粒度成分和工程地质特征将松散土类进一步划分为3类工程地质岩组(表6)。 表6 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划分表

岩 类 工程地质岩组 块状沉积岩较硬岩组 沉积岩类 块状沉积岩较软岩组 块状沉积岩软岩组 主要地层 灰岩、白云岩和石英砂岩等。 页岩、长石石英砂岩。 泥岩 冲、洪积砂卵石土,地层代号Qal、Qpl。 崩坡积块石、碎石土,地层代号Qcol+dl。 含角砾粘性土,地层代号Qel+dl。 冲积、洪积层松散半坚硬-软弱岩组 松散土类 崩坡积层松散半坚硬岩组 残坡积层松散软岩组 ⑶、斜坡结构类型

斜坡结构类型根据岩层面产状或主要结构面产状与斜坡坡向、坡角的组合关系划分为:

(1)顺向斜坡,岩层倾向与斜坡坡向基本相同,根据倾角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顺向陡坡(地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和顺向缓坡(地层

25

倾角大于地形坡角)。顺向斜坡稳定性差,顺向陡坡稳定性更差,如野猫滩滑坡、汉关路加油站滑坡。坡面松散体或破碎岩体容易沿光滑岩层面或岩体主要结构面产生滑动,形成滑坡或不稳定斜坡。排查区单面山较多,顺向斜坡构成单面山的缓坡区。

(2)逆向斜坡,岩层倾向与斜坡坡向基本相反,该类斜坡区地形坡度一般较陡,容易形成陡坡或陡崖,一般构成单面山的陡坡区。岩体受岩层面及节理、裂隙切割呈块状,容易崩落形成崩塌或危岩。如马岩危岩。

(3)切向斜坡,岩层倾向与斜坡坡向斜交,该类斜坡稳定性相对较好。

3.7、地下水类型与特征

彭水县广泛分布古生代及中生代沉积岩,岩性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岩类为主,兼有少许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地下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构成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三种基本地下水类型。其中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可分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碳酸盐岩、碎屑岩互层裂隙岩溶水两个亚类。

一、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①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在郁山、高谷、普子、桑柘等地域,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2277平方公里。该类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暗河、溶洞发育,水量丰富,是区内富水最好的一种地下水类型,大多埋藏浅,可开发利用,而且大

26

多数地下水直接通过岩溶管道排入江水之中。平均径流量13.02亿立方米/年。地下水露头以管道状暗河及大泉为主,流量差异较大,流量1升~100升/秒不等。大气降雨是其补给的主要来源,地下水运动规律受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地形地貌,侵蚀基准面等因素控制,多以地下河、下降泉排泄于沟谷河流两侧。由于大气降雨可直接补给地下水,且地下岩溶管道发育,排泄条件良好,故其动态变化大。

②碳酸盐岩、碎屑岩互层裂隙岩溶水,该类地下水遍及全县,主要为奥陶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654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0.9亿立方米/年。

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多分布在龙溪、善感、郁山、岩东、诸佛等地的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寒武系、三叠系等粉砂质页岩、白云岩、灰岩等地层中,分布面积971平方公里,地下水量较丰富,平均径流量为0.29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含水岩组的岩性不同,其富水性不同,多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泉流量0.05~10L/s。

三、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各主要河流、沟谷沿岸,地下水贫乏,分布零星,不具水文地质意义。

四、地下水补、径、排特征概况

本区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雨,其次在某些地段也有地表水补给和地下水的越层补给。

27

大气降水通过垂直岩溶管道补给地下水,主要发生在岩溶较为发育的夷平面附近。地表的落水洞、漏斗,特别是大型岩溶洼地中的漏斗、落水洞等形态,大量集中降水汇入地下,补给岩溶水。发育在碳酸盐岩中的构造裂隙,经风化溶蚀后,改变了其原有形态,往往变得较为宽大,是地下水的良好补给通道。裂隙作为一种补给通道,在岩溶发育较差地区,非常重要。区内中、上奥陶系灰岩,岩溶不甚发育,一般无大的落水洞、漏斗等,但其中的岩溶泉有时流量较大,其主要补给通道为裂隙。某些地区由于断裂作用(如郁山背斜)和岩溶管道中地下水的侵蚀能力,致使相对较薄的隔水层起不到隔水的作用,不同含水层间的地下水发生越层补给。

地表水的补给主要分布于岩溶较发育的地区,一些在雨季才有水的季节河流有愈流愈小的现象,河水在途中流进落水洞和慢慢下渗,补给地下水。发源于碎屑岩地区的地表河流,在进入碳酸盐岩地区后,河水缓缓下渗或流进落水洞,以致河水断流。

岩溶水的径流,区内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以岩溶管道方式的径流为主。地下水大部分集中在构造线方向一致的主要管道中径流。

②地下水在岩溶裂隙中径流仍为一种重要的途径。不少的泉水和 枯季暗河均为裂隙中径流的地下水补给,在岩溶不发育地区,地下水在裂隙中径流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岩溶水的排泄受地形和河流水文网的制约,一般地形低洼处和河流切割部位多见岩溶水的排泄点,岩溶水的排泄主要依靠暗河出口

28

排泄,其次是以岩溶下降泉的形式排泄。

基岩裂隙水为大气降雨渗入补给。补给量的多少取决于基岩裂隙水的分布区的植被发育状况、地形特点及构造、岩性等条件。

构造裂隙水分布区在植被发育、地形起伏不大的地区,渗入条件好,渗入补给量大。断裂带附近的构造裂隙水分布区降雨的渗入补给与断裂带破碎程度与断裂带附近的地形起伏关系密切。

风化网状裂隙水分布区降雨的渗入补给量与地形条件和风化壳的厚度有关,地形起伏小,则风化壳厚度大,降雨的渗入补给量亦大。在盖状地区及宽谷(缓坡)地区,由于地形起伏不大,雨后地表水形成片流,流速缓慢,地表水下渗时间充分,渗入补给量大;陡坡(窄谷)地区,降雨后形成小的股状流,流速大,渗入补给量小 。

基岩裂隙水在裂隙中径流。构造裂隙水分布区裂隙发育状况一般较好,地下水以较大的地表水分水岭为分水岭,向两侧分流,地下水在裂隙中径流,途径较大,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中。断裂带附近裂隙最为发育,地下水在众多较宽的裂隙中于溪、河沿岸排泄;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在极其细微的裂隙中径流,具流程短,流量小的特点。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其主要是接受降雨和地表水的补给。

3.8、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彭水县属中低山地貌,建筑大多依山而建,一些山区由于民房

29

的修建,在其房后开挖坡脚,但未修设挡土墙,而多形成小型滑坡,危及居民的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公路施工、小区建设不合理开挖引起的滑坡亦多见,如汉葭镇沙子口滑坡等。

另水库蓄水对区内滑坡也有影响,如彭水电站蓄水后,对库区库岸稳定性造成影响。

总之,滑坡的形成,有其产生的内部条件,又有其加剧发生的外部条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所有的内部条件和适当的外部条件相配合,即构成了滑坡的充分、必要条件,此时滑坡必然发生。

4、地质灾害特征 4.1地质灾害类型

经过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地毯式的调查,基本查明全县地质灾害点有505处,其中滑坡373处(土质滑坡347处,岩质滑坡26个),占73.8%;危岩65处,占12.8%;不稳定斜坡50处,占9.9%,地面塌陷15处,占2.9%,泥石流2处,占0.6%。

⑴ 、按照规模大小划分:

大型滑坡10处,中型滑坡63处,小型滑坡300处; 特大型危岩1处,大型危岩10处,中型危岩10处 ,小型危岩44处;

大型不稳定斜坡2处,中型不稳定斜坡10处,小型不稳定斜坡

30

38处;

全部塌陷15处均为小型;大型泥石流1处,中型泥石流1处。 ⑵、按照险情大小划分:

特大型滑坡1处,大型滑坡2处,中型滑坡17处,小型滑坡360处;

中型危岩5处 ,小型危岩58处;

特大型不稳定斜坡2处,大型不稳定斜坡1处,中型不稳定斜坡7处,小型不稳定斜坡35处;

大型塌陷1处,小型塌陷14处;全部泥石流均为小型2处。 按照险情分类汇总结果,彭水县特大型地质灾害3处,占总数的0.6%;大型地质灾害4处,占总数的0.8%;中型地质灾害29处,占总数的5.7%;小型地质灾害469处,占总数的92.9%。

总的来说,区内地质灾害点以小型地质灾害为主。

4.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⑴ 降水

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7.4mm,最大年降雨量1600.9mm ,最小年降雨量为最大降雨量的57%。雨量丰富,且夏季多暴雨,秋季多绵雨。降雨增大了动、静水压力、增大滑坡体的重量,同时降雨渗入减少了滑面的抗剪强度;区内滑坡,多数为暴雨型滑坡,据本次调查访问,多数滑坡于1982年和1998年特大暴雨后产生变形或老滑坡复活,产生新的变形。特别是2007年6月23~24日,在22

31

小时内降雨量达213mm,是彭水县气象站建站65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使该片区相当数量原已渐趋稳定的滑坡又出现了新的变形。降雨为滑坡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⑵ 地下水

区内规模大的滑坡多数出露于志留系地层,其所处的位置位于丰富的岩溶含水层之下,岩溶水直接排泄于坡体,致使坡体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并存在溶蚀、潜蚀作用。地下水增加滑坡体的重量,同时减少了滑面的抗剪强度。区内受地下水影响的滑坡多见,且规模大。

⑶ 人类工程活动

彭水县属中低山地貌,建筑大多依山而建,一些山区由于民房的修建,在其房后未修设挡土墙,而多形成小型滑坡,危及居民的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公路施工、小区建设不合理开挖引起的滑坡亦多见。

另水库蓄水对区内滑坡也有影响,如彭水电站蓄水后,对库区库岸稳定性造成影响。

4.3、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建议

将新发现的地质灾害点纳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落实监测人、责任人的姓名、电话、建立监测预警资料数据库,及时收集、汇总各地质灾害点群测群防监测资料,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立警示牌;落实监测经费,加强宣传培训,

32

明确避灾撤离路线、避险场所、避险信号等。

5、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述 5.1马岩危岩(067)

⑴、危岩特征

危岩位于彭水县联合乡马岩村3组郁江右岸,202省道(联合乡~连湖乡)21公里处。地理坐标:X=3279500,Y=19249650。危岩分布高程为1150~1300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600m,坡顶后部地形坡度15~20°。危岩体总体积达1200×104m3,为一高位特大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郁山背斜背西翼的马岩山。由三叠系下统灰岩、白云岩、二叠系灰岩夹煤层、泥盆系、志留系页岩、粉砂岩等地层组成。岩层近乎水平产出。 ⑵、危岩形成原因

郁江河谷下切,导致危岩体所在的陡崖卸荷裂隙发育,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使岩体切割成块体状,加之岩体为薄层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灰岩、白云岩在上,页岩在下,在上覆岩体的自重作用下,陡崖基座处软弱岩石发生压碎,挤出,导致陡崖带上部岩体拉裂破坏,有助于危岩体的形成。页岩为软岩,遇水易崩解、开裂、软化,风化,灰岩、白云岩为硬岩,难于风化,就是在这种差异风化作用下,下部软弱岩石风化作用形成岩腔,失去对上部岩块的支撑,进而形成危岩体。

33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据当地徐村长介绍,2004年危岩体后缘拉裂缝上设立了一裂缝监测点,监测至今,该裂缝宽度无变化,近3年亦危岩带未见落石造成车辆和人员伤亡,说明危岩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岩体的差异风化进一步加剧,易产生崩塌失稳,危及202省道车辆和行人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202省道及郁江河道。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过往车辆、行人随时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在公路边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202省道及郁江河道,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2龙洞井危岩(065)

⑴、危岩特征

危岩位于彭水县联合乡同连村1组。地理坐标:X=3275111,Y=19246989。危岩分布高程为1175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

34

约500m,坡顶地形坡度60°。危岩体总体积达3×104m3,为一高位中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锅厂坝背斜北东翼的升子岩山。由二叠系上统灰岩地层组成。岩层产状295°∠20°。 ⑵、危岩形成原因

危岩体所在的陡崖卸荷裂隙发育,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使岩体切割成块体状,加之岩体为灰岩,在上覆岩体的自重作用下,陡崖基座处软弱岩石发生压碎,挤出,导致陡崖带上部岩体拉裂破坏,有助于危岩体的形成。页岩为软岩,遇水易崩解、开裂、软化,风化,灰岩、白云岩为硬岩,难于风化,就是在这种差异风化作用下,下部软弱岩石风化作用形成岩腔,失去对上部岩块的支撑,进而形成危岩体。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危岩体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监测至今,该裂缝宽度无变化,近3年亦危岩带未见落石造成车辆和人员伤亡,说明危岩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岩体的差异风化进一步加剧,易产生崩塌失稳,危及5户24人和煤矿、202省道车辆和行人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5户24人和煤矿、202省道及行人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过往车辆、

35

行人随时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在公路边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5户24人和202省道及煤矿,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3张家坡滑坡(057)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26′15″,北纬29°40′47″(X=3287359,Y= 19251921),属连湖镇回龙村10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呈舌形,长约460m,宽约200m,厚12m,面积约10.12×104m2,体积约121.44×104m3,属大型滑坡。滑坡体后缘为森林,后缘高程550m,前缘高程330m,地形坡度15~30°,分布民房、水田,前部地形坡度较陡,为耕地、林地,地形坡度40°,前缘高程约为300m,主滑方向27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块石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S2lr)页岩,岩层产状252°∠41°,为顺向坡。

该滑坡后缘于1982年6月滑坡后缘的房屋出现裂缝,长60cm,宽1cm,房屋严重变形。

36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后缘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12户69人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建议在滑坡后缘、两侧设置地表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坡体。

③、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滑坡体上出现的裂缝应用粘土充填夯实。陡坡地段进行退耕还林。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4罗子滩滑坡(026)

⑴、灾害位置

37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27′22″,北纬29°42′17″(X=33290092,Y= 19253784),属连湖镇樱桃村12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呈舌形,长约350m,宽约300m,厚10m,面积约10.5×104m2,体积约105×104m3,属大型滑坡。滑坡体多为为森林,后缘高程490m,前缘高程350m,地形坡度20°,分布民房、水田和森林,前部地形坡度较陡,为耕地、林地,前缘高程约为350m,主滑方向345°。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块石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S2lr)页岩,岩层产状232°∠12°,为反向坡。

该滑坡于2009年9月在中部的房屋地表拉裂,缝宽1-1.5cm,延伸长11m,中后部房屋墙体出现拉裂缝长约4-5m,宽1-1.5cm,严重变形。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滑坡前缘的郁江水位变化也对滑坡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中部和中后部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25户110人生命财产安全。

38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建议在滑坡后缘、两侧设置地表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坡体。

③、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滑坡体上出现的裂缝应用粘土充填夯实。陡坡地段进行退耕还林。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5李家坝1号滑坡(020)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26′17″,北纬29°40′58″(X=3287697,Y= 19251981),属连湖镇樱桃村1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呈长方形,长约250m,宽约420m,厚10m,面积约10.5×104m2,体积约105×104m3,属大型滑坡。滑坡体多为为水田,后缘高程410m,前缘高程340m,地形坡度20°,分布民房、水田,前部地形坡度较陡,为荒地,主滑方向254°。滑坡前缘为郁江。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块石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志

39

留系中统罗惹坪组(S2lr)页岩,岩层产状255°∠40°,为顺向坡。

该滑坡于2009年9月在中部的房屋墙体现裂缝,缝宽1-3mm,延伸长约50cm。中后部房屋地表拉裂,缝宽0.3cm,延伸长约5m。严重变形。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滑坡前缘的郁江水位变化也对滑坡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中部和中后部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21户80人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建议在滑坡后缘、两侧设置地表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坡体。

③、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滑坡体上出现的裂缝应用粘土充填夯实。陡坡地段进行退耕还林。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

40

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6奥口滑坡(019)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30′24″,北纬29°41′38″(X=3288796,Y= 19258667),属连湖镇桐木村11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呈扇形,长约210m,宽约260m,厚3m,面积约5.46×104m2,体积约16.38×104m3,属小型滑坡。滑坡体多为为森林和旱田,后缘高程847m,前缘高程785m,地形坡度17°,分布民房和森林,主滑方向2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块石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S2lr)页岩,岩层产状254°∠51°,为反向坡。

该滑坡于1982年5月在中后地表见呈直线延伸的裂缝,宽约5~18cm,长约3~10m。中后部房屋墙裂明显,宽约3~5cm,长约0.5~0.7m,滑坡前缘地表垮塌下沉5~7 m,严重变形。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滑坡前缘的郁江水位变化也对滑坡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

41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中部和中后部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30户123人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建议在滑坡后缘、两侧设置地表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坡体。

③、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滑坡体上出现的裂缝应用粘土充填夯实。陡坡地段进行退耕还林。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7连湖镇滑坡(038)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26′3″,北纬29°41′45″(X= 3289141,Y=19251629),属连湖镇乐地居委1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长约360m,宽约1100m,厚12m,面积约39.6×104m2,

42

体积约475×104m3,属大型滑坡。滑坡体前缘为郁江水库蓄水。滑坡地面坡度15°~45°,滑坡前缘高程350m,后缘高程约为470m,主滑方向13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及人工填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

该滑坡始滑于1982年,前部中学地表拉裂,缝宽1-11cm,延伸长20m;前缘右侧路面现隆起现象;前部地表拉裂,缝宽2-4cm,延伸长7.9m,深0.3m;前缘右侧地表拉裂,缝宽5-8cm,延伸长12.8m,深0.6;前缘左侧地表拉裂,缝宽9cm,延伸长约9.7m,深0.9cm。

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群二段、三段(S2lr)粉砂质页岩,岩层产状150°∠17°,为顺向坡。 ⑶、形成原因

粉砂质页岩为软弱岩石,吸水易软化,为易滑地层;滑坡滑动方向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为顺层滑动,更有利于滑坡土体下滑;滑坡前缘郁江水库,在洪水期冲刷前部土体,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仅局部后缘拉裂缝,尚未全面贯通,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则会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镇上居民2000余人和学校3000名教职工及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43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③、对滑坡体后缘出现的裂缝应封闭。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8后屋基滑坡(003)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西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06′43.6″,北纬29°32′31″(X= 3272820,Y= 19220026),属龙射镇白果村3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长约50m,宽约100m,厚3m,面积约0.5×104m2,体积约1.5×104m3,属小型滑坡。滑坡地面坡度25°~40°,滑坡前缘高程1030m,后缘高程约为1070m,主滑方向26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及人工填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

该滑坡始滑于2009年4月,滑坡后缘两侧拉张裂缝已贯通,长约120m,宽约20cm,可见深度1~3m,局部下沉量20~80cm。

44

滑坡后缘右侧边界剪切裂缝宽5~8cm,长约6.0m,深1.20m,已贯通至后缘拉张裂缝。滑坡右侧可见降雨冲刷痕迹;前缘目前滑坡前缘切坡顶部已变形垮塌,方量约150 m3,滑坡中部及后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垮塌变形。

滑坡区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灰岩,岩层产状200°∠20°,为顺向坡。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仅局部后缘拉裂缝,尚未全面贯通,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则会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26户11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③、对滑坡体后缘出现的裂缝应封闭。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45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9观音岩危岩(083)

⑴、危岩特征

危岩位于彭水县走马乡金银村1组。地理坐标:X=3262407,Y=19255496。危岩分布高程为871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50m,危岩体总体积达0.7×104m3,为一高位中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郁山背斜南东翼。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160°∠5°。调查区基岩内发育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裂隙①产状130°∠80°,裂缝宽500~80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8~10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2~3m;裂隙②产状40°∠85°,裂缝宽500~1000mm,最大裂缝宽约2.0-5.0m,裂面粗糙,延伸长一般10~15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3~5m。该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致使岩体成块体状,极为破碎。 ⑵、危岩形成原因

该危岩体主要是由于陡崖是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页岩夹灰岩组成,页岩岩性软弱,易风化,加之地形坡角陡,岩体裂隙较发育,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体状,裂隙在雨水、震动、降雪及植物根劈作用下不断扩展 ,直至切穿岩体,从而形成危岩。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据现场调查,该危岩崩塌形成于5.12地震之后,目前未见危石

46

坠落,危岩下方为凹岩腔,系局部崩塌形成的块石堆积体。近期该危岩中部卸荷裂缝出现明显增大,同时局部伴有小块危石崩落现象。该危岩主要包括2个部分,方量分别约0.3×104 m3和0.45×104m3。危岩两侧见卸荷裂隙,裂隙宽约50~800cm,长约10m。该危岩体距下方居民区高差约50m,前部为一斜坡,坡度35~40°,主崩方向约110°,可能产生坠落式崩塌。

该危岩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不稳定,一旦产生崩塌,将威胁陡坡下9户45人(房屋15间)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约52.8万元。险情等级为中型。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9户45人(房屋15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居民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10中棒危岩(108)

⑴、危岩特征

47

危岩位于彭水县龙溪乡灯光村4组。地理坐标:X=3262463,Y= 19263131。危岩分布高程为550~625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25m,危岩体总体积达12.5×104m3,为一高位中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郁山背斜北东翼。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160°∠10°。调查区基岩内发育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裂隙①产状130°∠80°,裂缝宽50~2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8~10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2~3m;裂隙②产状250°∠85°,裂缝宽50~2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一般10~15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3~5m。该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致使岩体成块体状,极为破碎。。 ⑵、危岩形成原因

该危岩体主要是由于陡崖是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页岩组成,页岩岩性软弱,易风化,加之地形坡角陡,岩体裂隙较发育,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体状,裂隙在雨水、震动、降雪及植物根劈作用下不断扩展 ,直至切穿岩体,从而形成危岩。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该危岩带所处位置为一孤立山峰,地形上陡下缓,危岩体下方斜坡地形坡度30~40°,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岩层产状160°∠10°,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破碎危岩体逐步脱离母岩,从而使粘聚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危岩崩塌。破碎危岩体多沿岩层面或裂隙面坠落或滑移。

48

该危岩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不稳定,一旦产生崩塌,将威胁陡坡下29户116人(房屋87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29户116人(房屋87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居民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11石人子危岩(107)

⑴、危岩特征

危岩位于彭水县龙溪乡灯光村4组。地理坐标:X=3262291,Y= 19262507。危岩分布高程为600~800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200m,危岩体总体积达6×104m3,为一高位中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郁山背斜北东翼。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160°∠10°。调查区基岩内发育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裂隙①产状155°∠80°,裂缝宽50~2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8~10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2~3m;

49

裂隙②产状230°∠85°,裂缝宽50~2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一般10~15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3~5m。该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致使岩体成块体状,极为破碎。 ⑵、危岩形成原因

该危岩体主要是由于陡崖是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页岩组成,页岩岩性软弱,易风化,加之地形坡角陡,岩体裂隙较发育,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体状,裂隙在雨水、震动、降雪及植物根劈作用下不断扩展 ,直至切穿岩体,从而形成危岩。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危岩位于中低山中深切割侵蚀剥蚀地貌区,危岩位于斜坡顶部,地形坡度陡峻,坡度角约70°,近直立,陡崖高约50m,坡向330°。其下为一坡度角约45°的陡坡,长约160m,陡坡下部为农户居住地。 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岩层产状160°∠10°,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破碎危岩体逐步脱离母岩,从而使粘聚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危岩崩塌。破碎危岩体多沿岩层面或裂隙面坠落或滑移。

该危岩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不稳定,一旦产生崩塌,将威胁陡坡下40户115人(房屋120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40户115人(房屋120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50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居民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12酸枣园危岩(114)

⑴、危岩特征

危岩位于彭水县龙溪乡黄岭村4组。地理坐标:X=3266373,Y= 19261810。危岩分布高程为500~600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100m,危岩体总体积达20×104m3,为一高位大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郁山背斜北东翼。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170°∠5°。调查区基岩内发育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裂隙①产状340°∠70°,裂缝宽100~3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3~5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1~2m;裂隙②产状75°∠80°,裂缝宽50~200mm,最大裂缝宽约1.0m,裂面粗糙,延伸长一般10~15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1~2m。该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极为破碎 ⑵、危岩形成原因

该该危岩带所处位置为一陡坡上部,地形上陡下缓,危岩体临空

51

一侧近直立,下方斜坡地形坡度30~40°,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岩层产状170°~200°∠5°~10°,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局部危岩体下部多风化形成凹岩腔,从而使支撑危岩体稳定的支撑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危岩崩塌。同时08年发生的“5.12”汶川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也对该危岩带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危岩位于中低山中深切割侵蚀剥蚀地貌区,该危岩带所处位置为一陡坡上部,地形上陡下缓,危岩体临空一侧近直立,下方斜坡地形坡度30~40°。陡坡下部为农户居住地。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破碎危岩体逐步脱离母岩,从而使粘聚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危岩崩塌。破碎危岩体多沿岩层面或裂隙面坠落或滑移。

该危岩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不稳定,一旦产生崩塌,将威胁陡坡下19户81人(房屋70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19户81人(房屋70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居民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在监测

52

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13野猫滩滑坡(309)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东侧。地理坐标:东经108° 24′ 53″,北纬29° 16′ 31″(X= 3242555,Y= 19248718),属桑柘镇桑柘居委5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构造上位于桑柘坪向斜南东翼,该滑坡长200m,宽约100m,厚10m,面积约2×104m2,体积约20×104m3,属大型滑坡。滑坡地面坡度10°~20°,滑坡前缘高程780m,后缘高程约为840m,主滑方向250°。滑体为泥质灰岩,滑面为层面。

该滑坡左侧滑体出现于2010年7月10日凌晨约2:10。该滑坡体平面形态略呈钟形,为斜顺向楔形体岩质滑坡,该滑坡长约200m,宽约100m,前缘最宽处达120m,厚10m,体积20×104m3,相对高差40m,滑移距离约100m。

目前该滑坡已整体滑移变形,滑坡堆积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该滑坡失稳,直接导致滑坡体上砖房2间及平房3间的垮塌,

53

同时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的严重后果,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 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灰白色薄板状泥质灰岩,岩层产状305°∠20°,为顺向坡。 ⑶、形成原因

该滑坡所处位置为一缓坡,地势较平缓,地形坡度15~20°,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灰白色薄板状泥质灰岩,岩层产状305°∠20°,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产状分别为170°∠80°,80°∠70°裂面多粗糙,微张,多充填泥质物。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地表水沿裂隙面及层面向下渗透,加速层间充填物泥化,从而降低了岩体抗减强度,同时顺坡向的裂隙贯通,使之滑体阻力减小,使滑体顺岩层面及裂隙面下滑而形成整体滑坡。该滑坡为降雨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

据现场调查,目前该滑坡堆积体暂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则会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14户5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建议搬迁避让,但在搬迁前应遵守下列: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③、对滑坡体后缘出现的裂缝应封闭。

54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14堰家坪泥石流(314)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东侧。地理坐标: X= 3244378,Y= 19257796,属桐楼乡细砂村3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晏家坪泥石流位于彭水县桐楼乡细砂村3组,该灾害体发生于2010年7月9日晚上11~12点。

晏家坪泥石流系近期持续暴雨引发,其流域呈狭长状,该处斜坡较陡,属陡崖~陡坡地貌,植被欠发育。流域范围内地形坡角约45°~70°,泥石流上部为一崩、坡积堆积物形成的平台,平台宽约60~80m,长约300m,堆积物主要为第四系块、碎石土,其中块碎石含量较高,约40~60%,厚约15~20m,目前该平台松散堆积体尚有约20万m3,该平台堆积体的滑移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来源,同时该平台汇集了上部坡流,在此集中快速渗透,在平台前缘已滑动形成的陡壁高约15~25m,在其滑动陡壁的后部和右侧多处见水流排泄。右侧已滑动形成的疏松块、碎石土堆积于斜坡,目前平台前缘已出现多条拉张裂缝,缝完100~400mm不等,长约150m。从该平台(即物源区)至泥石流堆积扇区,整个流域长度约1.5km,已经发生搬运、滑移和变形破坏的堆积体体积约35~40m3。该泥石流区域基岩为志

55

留系褐黄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岩体破碎,岩层产状355°∠18°,发育两组裂隙,产状分别为:裂隙Ⅰ:140°∠65°,裂隙Ⅱ:255°∠73°,其中裂隙Ⅰ为主控裂隙。泥石流中下游表层多为粉质粘土,泥石流流向为140°,流动搬运区宽约150~200m,前缘堆积扇最宽约400m。前缘扇形堆积区北西、南东两侧分别发育一条由泥石流侵蚀冲击形成的冲沟,在泥石流对冲沟的不断侵蚀作用下,致使两侧附近的斜坡体临空,诱发上部坡体出现拉张裂缝等变形迹象,其中南东侧村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拉张裂缝。 ⑶、形成原因

晏家坪泥石流系近期持续暴雨引发,据调查分析,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原因主要包括:

①陡峻的地形地貌

该处上部为陡崖,其下为一堆积平台,往下为陡坡,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流动速度快,冲击力大。且沟谷微地貌便于水流汇集,泥石流上游呈漏斗状,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土石的集中堆积,下游出口扇形堆积区地形开阔平缓,大部分泥石流物质在此能够堆积下来。

②松散的物质来源

晏家坪泥石流所在区域为志留系褐黄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岩体破碎,发育两组裂隙,其中主控裂隙Ⅰ为一外倾裂隙,岩层易于风化,其风化层较厚,泥石流上部平台有厚度较大的崩、坡积松散土石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③水的作用

56

今年汛期以来,彭水县遭遇了大暴雨,降雨较多,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来源,特别是近期集中强降雨,致使大量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在动水压力不断作用下激发了泥石流的发生。 ⑷、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据现场调查,晏家坪泥石流目前仍处于不稳定阶段,上部松散土石堆积物不断下滑,坡流亦不停的排向该处陡坡沟谷,若遇持续降雨将诱发上部平台堆积物进一步变形、滑移,进而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泥石流,发展趋势不稳定。同时该泥石流上部、中下部已滑移变形产生的松散堆积体亦可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进一步滑移和搬运,增大泥石流的破坏能力。前缘扇形堆积区北西、南东两侧分别发育一条由泥石流侵蚀冲击形成的冲沟,在泥石流对冲沟的不断侵蚀作用下,目前已致使两侧附近的斜坡体临空,诱发上部坡体出现拉张裂缝等变形迹象,其中南东侧村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拉张裂缝,在泥石流的进一步冲击侵蚀作用下,将加速两侧坡体的变形破坏,诱发新的滑坡,直接威胁沟谷两侧8户村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此外,该泥石流部分物质在现扇形堆积体外继续向下游搬运,将危及到下游桐楼乡细砂村2组4户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累计威胁对象12户57人,潜在经济损失约200万余元。 ⑸、防灾措施

① 圈定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禁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② 设置专人加强监测,降雨期间观测次数适当加密,确定泥石

57

流及其诱发的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变形迹象是否加速,发现险情及时上报。

③ 鉴于未来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全面不间断滑坡及泥石流,应加强群策群防建设,建议泥石流威胁区的村民紧急搬迁避让。

④ 建议泥石流威胁区的村民永久搬迁

5.15冉家屋基滑坡(328)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东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27′14″,北纬29°16′07″(X=3241732,Y= 19252510),属诸佛乡红岩村4组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长约400m,宽约400m,厚1~5m,面积约15×104m2,体积约50×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体多为森林和旱田,后缘高程1000m,前缘高程900m,地形坡度15°,主滑方向16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320°∠2°,为反向坡。

该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剖面呈阶梯状,长约500米,宽约400米,滑坡体厚约2~10米,体积120×104立方米,主滑方向160°。滑坡周界已基本形成,左边界以冲沟为界,右边界以山脊为界,后缘以村公路基岩出露处为界,前缘以陡坎为界。目前坡体变形

58

十分明显:①:后缘地面多见拉裂缝(5~6条),裂缝宽5~100cm,下错10~80cm,裂缝呈直线延伸贯通整个坡体约400m,大致走向50~70°,可见深度约1m。②:滑坡左侧冉明全屋内地面见3条拉裂缝,宽约5cm,走向60°,呈直线延伸约20m,房屋竖向墙体见倾向坡内呈阶状的拉裂缝,裂缝宽约3cm,长约3m,左侧中部冉明均屋内地面见2条裂缝,横向裂缝宽约0.5~1cm,长约10m,走向40°,纵向裂缝宽约1~2cm,长约5m,走向140°,且约横向裂缝连通,地面轻微隆起。③:滑坡前部陡坎后约2~3m处见一条长约100m,宽约10~20cm,的拉裂缝,走向60°,可见深度约1m。该滑坡体潜在滑面已基本贯通,稳定性较差。

该滑坡为一牵引式土质滑坡,滑体为上部土层,滑面为岩土接触界面。滑床为粉砂质页岩、灰岩。 ⑶、形成原因

经现场踏勘分析,该滑坡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①:前部及后部地形较陡,且前部为一较高陡坎,使得前部有一个较大的临空面,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②:滑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粉砂质粘土夹灰岩、页岩碎石,粒径较大,含量较高,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径流。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下部可能粘土可能被掏空,形成架空现象。降低了滑坡的抗滑力。

③:滑坡属于凹形沟谷地形,地形上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汇集,属地表地下水迳流区,雨后大量地表水汇集,大量地表水冲刷浸泡坡

59

体,使强弱风化界面饱水软化,形成一软弱面,降低了抗滑力,加大了坡体重量,增加了下滑力。

④:近期强降雨影响。该滑坡后缘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7户35人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①、该滑坡为降雨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目前稳定性较差。 ②、建议滑坡体上的7户34人(冉先友、冉先平、冉先久、冉明昌、冉明全、冉明均、冉先华。7户)立即撤离搬出滑坡范围居住。并及时通知滑坡下部复兴村5社“石灰溪”居民提高防灾意识,发生险情立即沿垂直滑坡主滑方向沿沟两侧撤离。

③、封填滑坡体前缘及中部裂缝,避免地表水下渗加剧坡体变形,在两侧、后部及坡体上统一修建排、截水沟,避免大量地表水直接冲刷浸泡坡体土,加剧坡体变形。

④、建议设置专人对其进行监测,在滑坡后部、中部裂缝两侧采用打点量距的方法监测裂缝变化情况,做好监测记录,如裂缝加剧加剧坡体变形立即以电话、敲锣等方式通知其下“石灰溪”居民紧急撤离,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⑤、在滑坡边界、滑坡体上设置警示牌。

5.16香子岩危岩(168)

⑴、危岩特征

60

危岩位于彭水县高谷镇共和村2组。地理坐标:X=3256218,Y=19208474。危岩分布高程为525~500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25m,坡顶后部地形坡度30~90°。危岩体总体积达3.2×104m3,为一高位大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天星背斜北西翼。由二叠系上统茅口组灰岩等地层组成。岩层近乎水平产出。

该危岩平面形态呈直线形,长度约200m,贯通深度20m,危岩宽3~9m,平均厚8m。目前地表张开宽度0.5~1.6m,向下座落1.0米。据问询,地表裂缝发生于2008年,近期变形裂缝不断增宽,崩塌滚石时有发生,说明该危岩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该危岩体距下方居民房高差约500m,前部为一陡坡,坡度40~60°,主崩方向约192°,可能产生倾倒式崩塌。 ⑵、危岩形成原因

据现场调查,构造属于天星背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334°∠19°。岩体中主要发育层面裂隙及两组构造裂隙:裂隙①产状200°∠75°,裂缝宽30~70mm,裂面粗糙,延伸长10~40m,无充填,间距1~4m;裂隙②产状130°∠68°,裂缝宽20~30mm,裂面平整,延伸长一般10~15m,无充填粉质粘,间距2~5m。该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边坡走向为290°,边坡为反向坡,边坡的稳定性受裂隙①控制。该危岩体由于前缘临空,处于悬崖绝壁上,坡度近似直立,高差大。受重力作用影响,产生沿坡走向一致的裂缝,形成危岩体。

61

同时发生的“5.12”汶川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也对该危岩带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2008年危岩体监测至今,该裂缝宽度无变化,近3年亦危岩带未见落石造成车辆和人员伤亡,说明危岩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岩体的差异风化进一步加剧,易产生崩塌失稳,危18户98人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危岩下高谷镇共和村2组。 ⑸、防治措施建议

香子岩危岩地质灾害隐患点为新增点,位于彭水县高谷镇共和村2组北侧陡崖上,该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危及共和村2组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议将该区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牌和遇险撤离路线图,同时立即制定预警方案,安装预警器,设置、保护好监测点,立即落实发放“两卡”覆盖所有隐患村民手中,加强监测力度,下雨期间采用24小时不间断值班巡查,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17明德小学滑坡(454)

⑴、灾害位置

62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东南侧。地理坐标:东经108°24′18.5″,北纬29°5′56″(X= 3223014,Y= 19247354),属诸鞍子乡明德小学所辖。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呈扇形,长约30m,宽约50m,厚2~4m,面积约0.15×104m2,体积约0.45×104m3,属小型滑坡。滑坡体多为旱田,后缘高程759m,前缘高程736m,地形坡度10°~25°,主滑方向7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宝塔组和十字铺组(O2s+p)灰岩,岩层产状170°∠12°,为反向坡。

该滑坡于2010年7月9日在后缘地表见呈弧形延伸的拉裂缝,裂缝走向135°宽约3~35cm,长约3m。与两侧剪切裂缝贯通,下错40cm,后缘土体下滑,滑坡前缘剪出后,在教工楼后墙处形成隆起,严重变形。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后缘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明德小学400人生命财产安全。

63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建议在滑坡后缘、两侧设置地表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坡体。

③、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滑坡体上出现的裂缝应用粘土充填夯实。陡坡地段进行退耕还林。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18森林希望小学高切坡(249)

⑴、危岩特征

危岩位于彭水县汉葭镇沙沱社区森林希望小学。地理坐标:X=3244044,Y= 19224323。危岩分布高程为294m,危岩区陡崖近于直立,高约15m,危岩体总体积达0.45×104m3,为一小型危岩带。

该危岩位于郁山背斜北西翼。由奥陶系下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O1h+f)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303°∠26°。调查区基岩内发育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裂隙①产状150°∠73°,裂缝宽100~300mm,裂面粗糙,延伸长15m,充填粉质粘土,间

64

距1~2m;裂隙②产状270°∠80°,裂缝宽50~200mm,最大裂缝宽约1.0m,裂面粗糙,延伸长一般2~5m,充填粉质粘土,间距1~2m。该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破碎 ⑵、危岩形成原因

建筑开挖形成,该危岩带所处位置为一陡坡上部,地形上陡下缓,危岩体临空一侧近直立,下方斜坡地形坡度30~40°,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O1h+f)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局部危岩体下部多风化形成凹岩腔,从而使支撑危岩体稳定的支撑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危岩崩塌。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危岩位于中低山中深切割侵蚀剥蚀地貌区,该危岩带所处位置为一陡坡上部,地形上陡下缓,危岩体临空一侧近直立,下方斜坡地形坡度30~40°。陡坡下部为森林希望小学。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破碎危岩体逐步脱离母岩,从而使粘聚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危岩崩塌。破碎危岩体多沿岩层面或裂隙面坠落或滑移。

该危岩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不稳定,一旦产生崩塌,将威胁陡坡下森林希望小学22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65

危险区范围为森林希望小学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居民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5.19乌江右岸沙陀不稳定斜坡(252)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县城。地理坐标:东经108°09′35″,北纬29°17′52″(X= 3246422,Y= 19223984),属汉葭镇沙陀社区所辖。 ⑵、灾害特征

构造上位于郁山背斜北西翼,该滑坡长40m,宽约1200m,厚2~4m,面积约4.8×104m2,体积约14.4×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地面坡度20°~30°,滑坡前缘高程240m,后缘高程约为215m,主滑方向210°~300°。滑体为灰岩夹页岩,滑面为层面。

目前该滑坡已整体滑移变形,滑坡堆积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⑶、形成原因

66

该滑坡所处位置为乌江岸边,地势较平缓,地形坡度20~30°,构造上位于郁山背斜北西翼,发育两组裂隙,产状分别为215°∠88°、110°∠45°,张开1~2cm,钙、泥质充填,密度0.5~1m/条。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岩,岩层产状297°∠37°,斜坡坡向280°。该斜坡南侧长约100m段已采用抗滑桩治理。斜坡下临乌江,坡顶为居民区和街道。据调查了解,2000年斜坡中部居民区内地面开始出现拉裂缝,缝宽1~3cm,方向170°。

据现场调查,目前该滑坡堆积体暂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则会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59户135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⑷、防灾措施

①、该斜坡一旦崩塌,极响极大,建议尽快立项进行勘察、设计、治理。对于已治理段组织专家验收。

②、斜坡体上的拉裂缝建议采用混凝土堵实,防止地表水沿裂缝下渗。

③、在滑坡后缘拉裂缝附近设两条、两侧边界裂缝各设一条、滑坡前缘设一条共五条观测线对滑坡垂直及水平位移情况进行监测。观测线大致垂直于裂缝走向,每条观测线于裂缝两侧各打一木桩,中心钉一铁钉,然后量测其距离,作好记录。观测时间汛期每日一次,平时每周一次定时进行观测,遇大雨或暴雨则加密一倍。观测数据精确到mm,记录格式参照滑坡位移观测记录表。监测人:谭清国。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及其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

67

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坡两侧横向或滑坡后缘进行躲避。。

5.20沙子口滑坡(265)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县城。地理坐标:东经108 °10′26″,北纬29 °18′01 ″(X= 3245869,Y= 19225368),在汉葭镇汉关路口。 ⑵、灾害特征

2007年5月23~24日彭水一带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暴雨,在22小时内连续降雨达212mm,致使该滑坡发生滑移,直接摧毁前部2幢民房,造成7人死亡,前缘加油站被迫关闭,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

滑坡体呈舌形,长200米,宽30~80米,厚3—4米,总体积约3万立方米,滑体为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灰岩,滑动面为岩层层面,岩层产状290°∠30°。滑坡主滑方向290°,前缘高程299m,后缘高程399m,地形坡度为30°。主要发育2组裂隙,产状分别为:20°∠75°、112°∠78°。 ⑶、形成原因

该滑坡为岩质顺向坡,前缘为原319线开挖形成的高近10m的直立边坡,形成临空面;同时3组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体状,由于持续强暴雨的冲刷作用,使岩体抗减强度降低而引发滑坡。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68

该滑坡残体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是滑坡后缘存在滑坡残体,在连续降雨冲刷作用下可能产生滑动形成新的滑坡;同时,滑坡体左侧存在有临空面的岩质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一旦失稳,将危及前缘93户409人及319线公路的安全运营。 ⑸、防灾措施

①、滑坡体及警戒区域设置警示标志,严禁车辆及行人通行。 ②、建议立即对该滑坡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综合勘察、设计、治理。

③、在防治工程开展前,于滑坡后缘拉裂缝附近设1条、左侧不稳定体设2条观测线,对滑坡垂直及水平位移情况进行监测。观测线大致垂直于裂缝走向,每条观测线于裂缝两侧各打一木桩,中心钉一铁钉,然后量测其距离,作好记录。观测时间汛期每日一次,平时每周一次定时进行观测,遇大雨或暴雨则加密一倍。观测数据精确到毫米,记录格式参照滑坡位移观测记录表。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及其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发生时,沿滑体后缘及两侧横向进行躲避。

5.21草鞋街滑坡(280)

⑴、灾害位置

灾害体位于彭水县县城。地理坐标:东经108°09′27″,北纬29°17′32″(X=3245015,Y= 19223752),属汉葭镇鼓楼社区所辖。

69

⑵、灾害特征

该滑坡呈矩形,长约40m,宽约100m,厚2m,面积约0.4×104m2,体积约0.8×104m3,属小型滑坡。滑坡体前缘为乌江,后缘高程217m,前缘高程205m,地形坡度15~35°,分布生活级生产废渣,后部地形坡度较陡,地形坡度40°,主滑方向300°。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块石土和素填土,滑面为岩土接触面。滑坡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S2lr)页岩,岩层产状300°∠40°,为顺向坡。

该滑坡后缘于2010年6月8日滑坡后缘的地表出现裂缝,长60cm,宽1cm。 ⑶、形成原因

区内地形坡度较陡,表层土体松散,在暴雨久雨时大量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岩土接触面和坡体饱水软化,降低了其抗滑力,加大了坡体下滑力,使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而引发滑坡,诱发因素为暴雨。 ⑷、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该滑坡后缘出现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明显,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若任其发展,有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滑坡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共影响50户200人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灾措施

①、根据地质人员圈定的危险区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滑坡周界设置警示标志。

②、建议在滑坡后缘、两侧设置地表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

70

入坡体。

③、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变形监测和巡查,确定滑坡范围是否在扩大,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④、警戒范围为滑坡体内。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情况加剧,应立即通知责任人,由责任人鸣锣示警发布避灾信号。

⑤、灾情一旦发生,应沿滑体两侧横向进行疏散躲避。

5.22老车站不稳定斜坡(260)

⑴、危岩特征

老车站不稳定斜坡位于彭水县汉葭镇汉葭镇渔塘社区。地理坐标:X=3244285,Y= 19223329。前缘高程为255m,、后缘高程270m。

该点位于郁山背斜北西翼。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岩层产状320°∠20°。坡向215°,属横向坡。岩体发育两组裂隙,均近直立,倾向分别为170°、260°。 ⑵、形成原因

建筑开挖形成,所处位置为一陡坡,出露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组成。卸荷裂隙多发育,2组裂隙与层间裂隙相互切割,将岩体切割成块状,长期的暴雨冲刷侵蚀作用下,局部危岩体下部多风化形成凹岩腔,从而使支撑危岩体稳定的支撑力小于危岩体自重而形成崩塌。 ⑶、发展趋势及潜在隐患

71

该切坡岩体裂隙发育,裂隙与层面的组合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块,在暴雨诱发下,可能产生局部岩体崩塌,威协其下过往行人的安全。

该危岩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发展趋势不稳定,一旦产生崩塌,将威胁陡坡下15户5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⑷、危险区范围

危险区范围为街道及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⑸、防治措施建议

①、由于崩塌产生的时间不易确定、具突发性,建议居民注意动向及异常的声音,设立警示标志,警戒范围为危岩下侧一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变形严重,及时报告责任人,由责任人设置危险标志。

②、该危岩高度大,体积大,治理难度大,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③、继续加强监测危岩动态变化情况。 ④、灾情发生时,应沿危岩两侧进行横向躲避。

6、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和危险区划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彭水县地质灾害强度可划分为三级。 ⑴、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此区总面积为2144.24 km2,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4.91%。按地理位置可分三个片区:①北部的普子镇及其周边部分乡镇;②西部的龙射镇、平安乡、鹿鸣乡、高谷镇、靛水乡和龙塘乡及其它们的周边;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