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陆游《闲味》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020-09-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陆游《闲味》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陆游《闲味》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晚年安于闲适清贫、不慕荣华富贵的生活,表达了在闲适中自得其乐的情趣。
【原诗】闲味(宋代-陆游)
身似枯禅谢世尘,岂容收敛强冠巾。庾郎三韭不妨饱,晏子一裘何恨贫。
栖冷每怜鸡唱早,云开初见月痕新。闲中有味君知否,熊掌驼峰未是珍。
【本人试释】身驱好似老僧即将辞别人世之时(一无所念,亦一无所求),哪受得了(像年轻时那样)收敛任性,不敢懒散,勉强衣冠楚楚。像庾杲那样每天粗茶淡饭也能吃得饱饱的,像晏子那样只有一件平常的皮衣也不为贫困而感到遗憾。常常怜悯雄鸡栖息笼中寒冷,而又早早啼鸣(似是形容闲适无事)。浮云散开,刚刚看到新月的辉映(心中欣喜)。闲适生活中自有深味您知道吗?熊掌、驼峰与之相比也不是珍羞美味。
【词语解释】
枯禅:指老僧。

三韭:南朝齐庾杲之家贫,食唯韭菹﹑囗韭﹑生韭,谓之三韭。见《南齐书.庾杲之传》。后泛指蔬菜。(《南齐书·庾杲之传》:“庾杲之……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囗韭、生韭杂菜。)
晏子一裘:春秋齐相晏婴 ,以节俭力行著称,着布衣鹿裘以朝。 孔子弟子有若谓其衣一狐裘至三十年。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亦谓处境困顿。
月痕:月影;月光。

解决方案2:

为什么陆游诗令人着迷,却不适合初学。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黛玉之口,指摘了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那么初学者为何会心水于陆游的诗而往往不喜欢李杜呢?在顾随先生看来,诗中有李杜,如世上有仙佛,仙佛虽然好但是离我们太远,而陆游诗则如老朋友辈谈心,平易近人得仿佛是“我们一伙儿”。

究其原因,在于陆游的真实,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因此诗中有激昂的、有颓废的、有忙迫的、也有缓弛的。但也正因为这份真实,影响了他诗歌的品格,缺少了唐人的浑厚之味。

01
诗中有奇气

放翁诗中找不到奇情壮采。太白诗中奇情多,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奇情;老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壮采。

放翁诗有奇气,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放翁活的年岁大,到死气不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放翁好使气而有时断气,老杜诗气不断。太白飞而能沉,飞而能镇纸,如《蜀道难》;老杜沉而能飞,如“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即此皆中气足;放翁飞不起来,沉不下去,有时气一提要断。

今天要说放翁是有希望、有理想的,但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希望也成水月镜花。如此,则弱者每流于伤感、悲哀,强者则成为愤慨、激昂。放翁偏于后者,且由愤慨走向自暴自弃。(人劝他,他说,自当我死了!用硬话刺人。)放翁有自暴自弃的心情,此心情甚有趣:

拂剑当年气吐虹,喑呜坐觉朔庭空。

早知壮士成痴绝,悔不藏名万衲中。

(《观华严阁僧斋》)

此是放翁自暴自弃。前二句是自暴,后二句是自弃:早知如此还不如做个出家人!《杂感》中“故旧书来”一首亦然。但一个人老在愤慨心情下,且抱有自暴自弃心理,这样人便不能活了。所以一个人要健康,健康指灵、肉两方面(或曰心、物),有此健康才能生出和谐(调和),不矛盾,由此才能生出力量(集中)来。此点与宗教之修养同。此种力量才是真正力量。

如放翁之愤慨、自暴自弃,是不健康、不调和,但他也有力量,而他的力量不是矛盾的,便是的。没有一个矛盾不是的,的力量较集中的力量为小。特别是一个诗人,必要得到心的和谐,即使所写是矛盾、是,而心境也须保持和谐。

解决方案3:

陆游《闲味》这首诗表达的是甘于清贫,不刻意追求富贵,只要身心自在,吃什么喝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意思;

解决方案4: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译文
芒种时节刚过,雨季就及时到来了;从纱帐内睡醒起身,(隐士)头巾都睡倾斜了。

停滞的白云不愿散去,常常遮住了古塔;野外的流水没有声响,自在流进了池塘。

绿树下,晚风送来凉意,斑鸠叽喳喧闹;屋梁上,白天寂静无声,燕子迟迟归来。

清闲自在,心生欢喜,无所事事的日子;衣裳覆笼,熏香暖人,独自吟诵着诗篇。

注释
1.经旬:指很长一段时间。

2.长句:唐宋人对七言诗的习惯说法。

3.痴云:停滞不动的云。

4.野水:野外的水流。

5.晚凉:在傍晚凉爽的天气中。

6.鸠语:斑鸠的话语。

7.画梁 :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8.昼寂:白天寂静。

9.自喜:自己欢乐,自我欣赏。

10.浑无事:完全没有什么事。

11.衣覆:衣裳覆盖。

12.熏笼: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

赏析
读了30多首古人写的有关“芒种”的诗,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思来想去,在陆游的这句“闲身自喜浑无事”上找到了答案。

芒种正是收获蚕麦,播种水稻,乡村最忙的季节。

可是,诗人们只旁观,很少亲自参加农忙。

这使得他们的芒种诗,缺乏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气,而多了纯粹的文人气。

我以为好的芒种诗,必须有“种豆南山下”的行动与激情,这样才能去前人言语的遮蔽,将“能指”变为“所指”。

中国古代诗人追求庄子“乘道德而浮游”的个人与少数集体的去理智的自造世界,而忽视了孔孟追求的大集体下的理智规范的存在世界。

这使得芒种一类的诗歌总体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变成文人自身逃避尘世的精神避难所。

陆游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于是在诗歌世界里实现了去智与超脱。

在他心中,“闲身自喜浑无事”,成了写诗的动力,因为没事干,所以写诗,给自己造一个精神家园。

而此时,老百姓正在忙,他是不是应该走向田头,拿起锄头,感受大集体的烟火之气呢。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古人离开他们的语境和思想,与当下诗歌精神对接。

他们自有一套成熟了的思想语言体系。

言归正传,这首芒种诗,虽缺乏集体观照性,其艺术性不及赵师秀《约客》、其现实意义不及白居易《观刈麦》,依然是除此之外能排第三的佳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首诗歌放在古代诗歌背景中,正因其“闲身自喜浑无事”的个体美学与审美体验,成为庄子“乘道德而浮游”的继承者。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空灵寂静、萧然淡泊,是陆游等古代诗人无法超脱、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吟风弄月,或保持一丝啸傲山林的狂悖,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回避。

然而问题是,我们的诗歌写作,难道只是为了成一个隐逸者吗?

站在今天的角度,肯定是不行的。

诗歌必须要接触现实,描写大集体与芸芸众生,而不是独善其身,自娱自乐。

陆游在政治上没有了话语权,转而在山水中找回了存在感。

其实,他笔下的存在,是他入世再出世的一种存在,因而具备了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即这些“痴云”与“野水”,“晚凉”与“昼寂”,都打上了入世后的标签,而不仅仅是出世。

在儒家入世不能自我救赎时,陆游通过道家的出世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与超脱,万物复归于自然。即诗中所云“常遮塔”、“自入池”、“鸠语闹”、“燕归迟”的来去自由,无迹可求的状态。

这首芒种诗的背后,饱含了诗人在遭遇苦难之后,将积压的风雪,漂泊的风尘,万顷的悲风,一瞬间都化为温存的寂静。

如解读仅停留在恬静、淡雅、闲适这几个词上,显然是肤浅的。

陆游通过笔下自在的万物,把羸弱、短暂的个人生命,把痛苦地、悲愤地个人经历,向读者不可见地“苏生”,借此对抗绝望而重造一个精神世界。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在道法自然中歌唱,也是另一种呼吸,广漠、苍凉之上,有一种近乎天意的本真诉说。

Top